从《末代皇帝》到《围城》再到目前“火”力强劲的《康熙王朝》和《黑洞》,在国内,很难找出第二个男演员的名字能如此高频地出现在众多里程碑式的电视剧里。陈道明,这位目前业界公认的一线人物,却因为他若即若离的公众态度而始终保持着他在观众心目中的神秘形象。
几天前,记者在恒隆广场57层的玻璃窗旁与陈道明有了近1个小时的访谈。冬天的下午,阳光乏力,衬得一袭时装黑衣的他轮廓略显模糊,依稀是一位近古时代的折扇文人。
名人的话
演员就是要演什么像什么,但这往往可望而不可即,因为只有这一张脸。
演戏这个职业是高尚的,这是个必须有的行当,但它在制造高尚的思想的同时,也在制造金钱和虚荣,不太单纯。
我知道我的“孩子”里有残疾,但我不会抛弃他,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我最残疾的“孩子”,因为他让我特别心痛。
当演员不如当医生
演艺圈在镜头前给观众造梦的同时,也在现实中给幸运儿们提供着美梦成真的机会,“一夜成名”的可操作性在这里比任何其它行业来得更强。“章子怡”、“赵薇”、“陆毅”们的出现让无数追梦少年挤破了各大艺术院校的大门。而在30年前,与他们同龄的陈道明却从没有过吃这碗饭的念头。
中学时代看到学校的宣传队在台上演戏,他十有八九是台下起哄的人群里的一个,用他的话说,当时自己属于“另类”,当年入行是因为中学老师对他特别的眷顾,据说当了演员就不必上山下乡了。
1971年,16岁的他怀揣着毛主席语录进了天津人民戏剧学院学了7年的话剧,后来又考入表演影视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关于理想,在当时的他看来,能当上钳工就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了。
晨报记者:《末代皇帝》让你一炮走红,你演的溥仪让几代人记住了你。那时,你是怎么入行的?
陈道明: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要当演员,当时这样做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说到底,机会对演员来讲是致命的。其实,我一直觉得我这人没多大能耐,只是机会比较好,其实中国有很多很优秀却没有机会的演员。
晨报记者:当时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功吧?那么,如果今天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当演员吗?
陈道明:人生的理想和最终到达的目的地往往不太一样。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不一定会演戏,而是想当医生、外交官或是律师。特别是医生,因为我们一家都是医生。
我一直认为演员没多大能耐,机会主义的色彩很重,不像医生。邻居家要是出了个漂亮孩子,邻居就会跑来跟我说“这孩子挺聪明的,让他上部戏试试”,可从来不会有人跑到医生家说“我们家孩子挺聪明的,让他上手术台试试”。这就是演员这行的悲哀:明星是可以制造的,碰到机会就能一举成名。
我承认剧中有错误
《康熙王朝》的热播也掀起了学者和观众们空前高涨的考据热情,随之而来的是对剧中种种史实“硬伤”的指摘,也包括对陈道明本人的非议。
在网络上,这些意见表现得更具攻击性。采访回来的当天,记者偶然发现陈道明拥有为数不少的影迷俱乐部式的网站,其中一个有陈道明写在去年年末劝导拥趸们的一段话:网上的世界是自由的,所以大家对我的批评和关怀是同等的,我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够理性接受,不要做无谓的争辩,尤其对失态的漫骂与攻击之人以宽容为释,因为“存在往往是合理的”。
晨报记者:观众对《康熙王朝》争议最多的是它在史实问题上的诸多“硬伤”,你认为有没有“撒谎”的嫌疑?
陈道明:历史剧拍的是一种精神而非历史本身,即使是让历史学家来写史,也会因为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史书,包括对康熙的认定。更何况,我们现在只不过在拍一部电视剧。历史剧应该等于:20%史实+40%野史+20%传说+20%编剧。如果把它当成历史教科书来看,那各大学校的历史课程岂不是都可以免了?真正的历史学家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需要手下留情。我承认我们在剧中有错误,谁让我们不是历史学家,只有请观众多多原谅了。
晨报记者:《黑洞》让饰演反派人物火了起来。你会不会觉得,原来自己更适合演反角而不是皇帝?
陈道明:《黑洞》之前我演过蒋介石,也算是个反派人物,但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人物,《黑洞》还是第一个。目前这类人物的走红跟剧本的创作密切相关,应该说,这标志着中国的影视剧出现了一个转折,塑造反面人物更接近人性了,不那么脸谱化。
现在这类人物多了起来,但我不觉得这是个矫枉过正的现象,英雄人物能否浮出水面,跟对手的强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英雄面对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给观众的冲击力自然要小得多。当然,这种强烈的冲撞会给大家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一下子会不太适应。
我不是一个“场合人物”
明星历来被视作“场合人物”。在这个出场率与知名度息息相关的年代,陈道明却在记者面前表现着他的“另类”:
记者这天与他见面也是在一个“场合”kk某公司的招待酒会,作家海岩、导演赵宝刚、黄建中,演员潘虹、刘烨等业界大腕悉数到场,场面相当热闹。为避免过多的应酬,陈道明一直以“接受采访”为由,躲进一旁的休息室,跟记者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
有工作人员来叫,说是仪式开始了。记者说等仪式完了再聊吧,他笑说“我也是这么想”。他选了一个离门最近的位置,司仪的话才讲到一半,他马上就悄悄“溜”了回来。
晨报记者:你给人的印象是“文人型”的演员,这与你的个性有关吗?
陈道明:演戏这个职业是高尚的,这是个必须有的行当。但它在制造高尚的思想的同时,也在制造金钱和虚荣,不太单纯。入这行跟我自己的个性有相容,也有抵触的地方。相容在于让自己过足了不同人生的瘾,也知道了名利背后的享受和舒服。抵触是,我不是一个“场合人物”,在大庭广众下我会犯怵。同时,在演艺圈里也失去了很多自己自认为高级、纯粹的东西。
(话音未落,又补充道)损失了一部分,但损失得不多。
晨报记者:你以往对媒体的态度似乎不太合作,这与你的个性有关,还是因为你是“大腕”?
陈道明:演员跟媒体应该是一种相濡以沫的关系,一个好的媒体将制造一个好的演艺圈。
(陈道明继续着他的话题,合作的态度让记者多少有些意外,因为之前有不少资深记者形容这个人“对媒体态度冷漠”)我不习惯演员靠“作秀”和“包装”来吃这碗饭,应该要以塑造人物为主,而现在很多人却在靠游戏媒体和演艺圈生存。
演员的路越走越窄
在角色上30年不变的左冲右突,要陈道明不遭遇任何失败多少有背常理。好在他一直坚持着留给自己的“纯粹”空间,搁得下他偶尔也会受伤的大翅膀。
当章子怡手握奥斯卡奖杯在好莱坞的颁奖台上拳打脚踢,当刘烨、秦海璐手握金马奖杯坐进配备保镖的劳斯莱司里,在他们眼前铺开的是金光灿灿的坦荡星途。而20年来几乎囊括了国内影视界“华表奖”、“金鸡奖”、“金鹰奖”、“飞天奖”等所有重要奖项的陈道明,却在感慨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晨报记者:30年的戏演下来,能演的差不多演光了吧。还有什么角色特别想演、不演就遗憾终身的?
陈道明(很肯定地说):演员的路是越走越窄,目前国内的演员往往是个性魅力不及角色的魅力,其实应该是个性魅力盖过角色,这就要求演员在本质上下工夫。演了30年的戏,已经很难说要去尝试什么不同类型的角色,真要说不同,我要是能把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演出不同的味道来,才真能说是不同。
晨报记者:《黑洞》之后又有什么打算呢?你准备继续“黑”下去吗?
陈道明:今年签定的“卖身契”是和《黑洞》同一家制作公司的25集新剧《黑金》。我在《黑金》里就是以一个小老百姓的身份出场,演一个股市的研究员,从想揭发领导的贪污,到自己不肯贪污,再到尝试着自己贪污,结果总共挪走了1亿4千元。
晨报理由
“有的人成名之前谁都不是,成了名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20年前,陈道明因为电视剧《末代皇帝》一炮而红,他塑造的溥仪被认为“具有开拓性的皇帝形象”。他以人性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可信的溥仪”,也让这部戏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里程碑。而那时,他却只给了公众这样的一句话。
20年来,我们在《围城》里替他叫好,毕竟方鸿渐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在荧屏上看到一个“不那么清高的知识份子”;在《康熙王朝》里替他叫好,他的康熙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观众“坐在皇帝家门槛上看电视”的心态;在《黑洞》里替他叫好,他的“坏透了”的聂明宇创下了沪上频道制改革后电视剧收视的最好成绩……却很少有机会更近地看清楚他。
他似乎在刻意制造一种距离,让自己有足够的空间保持“纯粹”。或许对他来说,只有这样才能更清醒地认清自己。
新闻晨报 1月31日 作者:邱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