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专访本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新锐电影”单元评委焦雄屏:最古老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昨天在水城揭幕,中国著名女演员巩俐继柏林电影节之后再度成为国际评委会主席,令媒体全力聚焦。开幕前一天记者获悉,本届电影节新设立的“逆流而上”(即“新锐竞赛”)单元的国际评委、台湾地区著名女制片人焦雄屏在赴意前悄悄赶到了北京,与姜文等几位圈中好友相聚。在临上飞机的前一刻,记者通过《花眼》制片人陈燕的大力协助拨通了焦雄屏下榻酒店的电话,面对巩俐两度当“主席”和《小城之春》等5部华语影片入围本次“逆
流而上”单元的热闹场面,快人快语的焦女士实实在在地讲出了自己的看法。
巩俐当“主席”与私交无关
2000年当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转眼又在威尼斯作“主”,巩俐的光环既炫目又引来媒体的质疑:她的演员身份人所共知,但说到对电影的权威性和感悟力却未必充分,何以能在短短两年间先后当上“三大电影节”中的两大“评委主席”?有一种说法颇具代表性:因为柏林电影节的主席德.哈登今年首次出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而他与巩俐的私交极好。
焦雄屏对此说法连连摇头。曾多次出任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她以亲身感受告诉记者:“这样的说法太有失偏颇,巩俐当‘主席’其实有口皆碑。”她首先解释,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是那种“最有权决定谁得奖”的人,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主持人”的工作,而巩俐具备的素养使她完全胜任“主席”一职,这一点不该被忽视。“在和2000年那届柏林电影节评委接触时,他们对巩俐的主席角色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作为一个资深女演员,她本身已具备相当的鉴赏力,在主持评审工作时更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她极有耐心地听取每一个评委对参赛片的想法,极佳的公关技能和社交技巧使每一个人都能公正地给出自己的意见,她的魅力阻止了很多主观的偏见和争议。如果主席太偏执,会影响整个评奖的质量。”焦雄屏透露她自己在台湾地区作电影评委时,很多评委特别“护着”自己喜欢的片子,结果往往吵起来,很烦人。
得奖片为何成“票房毒药”
近几年在国际影坛称雄的影片在国内却鲜有票房佳绩,这几乎已成了华语片的一个通病。对港台地区和内地电影深有研究的焦雄屏指出,其中最大的一个病因是创作者与观众割断了联系,使电影的群众性无从谈起,“很多导演把拍电影变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去电影节,‘自己’拿奖,‘自己’很高兴。观众的不喜欢还没有反馈给他,他又拍起了‘自己’的下一部片子。这样始终处于一种孤立创作状态,缺乏正常的互动和共鸣,多年累积便成了‘票房毒药’。”最终很多片商开始谈“得奖”变色,“他们做广告时会特意关照千万别提得奖片,因为得奖就代表着‘很闷’、‘不好看’。”
而焦雄屏近年来毅然从影评界投身于制片界,就是想改变这种“用力拍也没人看”的恶性循环状况。“我很着急,但归罪于创作者也不公平,关键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制片制度。”她说以往“工厂式”的制片模式只是把制片人作为一个“订盒饭、接送演员、清理环境”的杂物总管,“真正的制片人要有营销、投资的头脑,不能任由导演丧失群众性,只懂得自我欣赏。”这两年焦雄屏积极推行“三城记”的电影拍摄计划,结合了北京、香港、台北三地的一批新锐导演,希望改变上一代华语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的特征,为二十一世纪树立新形象。
“我只是在积累和摸索经验,希望更多的制片人才尤其是经济人才投入到这个阵营中来。”看重得奖没必要在谈到电影人和媒体看重得奖结果、一旦无奖便垂头丧气的现象时,焦雄屏说这是由中国人“竞赛意识”太强造成的。在她看来,做电影和写小说、画画一样,“是一生的过程,今天参展拿了大奖或者书很畅销,都只是一个过程,是众多作品中的一个阶段。”她指出一个创作者如果永远处于高峰既不可能也太乏味,更何况得奖是一种人的欣赏、未必就是大众的喜好。焦雄屏说自己每次带片子去参加影展都劝导演“别把这事看得太重”,“我去了太多电影节,参展就是集中享受看电影、与各国电影人交流的幸福状态,千万别满脑子都是力拔山河、独占鳌头,那与创作完全无关。”(记者蔡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