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英雄》的上映,引来了各路传媒的评论,综观若干“不解”之声,记者发现其中被认为是最大硬伤的是关于片中的个别台词。有记者认为,秦始皇在即将被刺杀的关头领悟到“剑”字最高境界时,使用的“和平”一词有欠妥之处,认为在那个时代使用如此一个“现代词汇”太过滑稽,以至于有个别观众在看到此处时发笑。于是,记者就影片中的语言问题采访了张艺谋。
“‘和平’一词其实是个古语,它源于周朝。”张艺谋解释说,“后来,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就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的表述。我认为,像‘天下’、‘和平’,尤其是‘和平’这个古语,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传统。如果观众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书。”
记者随即翻阅了有关资料,的确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此记载:公元前219年(秦王政28年),秦始皇登上位于山东的琅邪山,修建琅邪台,并立碑刻辞,颂扬秦朝德业,其中便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的记述(如今皇帝统一了四海,把全国分为郡县,天下安宁而和谐)。随后,记者又翻阅了其他一些工具书,竟发现连《辞海》都遗漏了该词更早的出处,它将词意与“战争”相对的“和平”一词的缘起记述成“《宋史·孙沔传》:‘比契丹复盟,西夏款塞,公卿忻忻,日望和平。’”
至于媒体提到的《英雄》中其他一些属个人风格所致的“问题”,张艺谋没有作任何回应。(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