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两种写法
昨日北京某报的消息几乎从标题就已让人一目了然:“傅彪晚期肝癌手术成功已摘除氧气面罩病情稳定”,报道不仅在开头就点明了傅彪身患“晚期”肝癌的事实,还在文中将傅彪所住医院的名字、目前所住病房的区域、透露傅彪近况的圈中好友的名字都交待得十分清晰。此文经网络转载后,立即成为当天最受关注的演艺圈新闻。
相比之下,北青报的报道远远不如北京某报那么透明。在文中,傅彪的名字被“某著名演员”取代,所住的医院也只是被写成“某部队医院”,身体近况则笼统地以一句“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来描述。由于“语焉不详”,该文在新浪网所获的网友留言条数还不到前者的1/50。
关键时刻不揭伤疤
“如果我们要抢这条新闻,一个多星期前就能刊发最详细的独家新闻。现在之所以这样淡化处理,完全是为了保护傅彪和他的家人,同时也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很多打来热线提供线索的读者朋友们。”
北青报文化新闻部资深记者姜薇告诉记者,傅彪的病情暴发得十分突然,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本人先住了院,为了不让老人和孩子担心,傅彪和妻子都希望能将此事瞒过他们,同时再专心地投入治疗。如此一来,媒体的“低调”成了十分关键的一步。
“我们原来已经决定不发这个稿子了,但这两天不断有读者打热线电话来提供消息,听得多了就发现很多是道听途说、很不准确,为了传递正确信息,社会新闻部的同事写了这篇报道。”
姜薇表示,在刊发这篇报道前,社会新闻部特意请她去把关,将文中所有能起到提示作用的人名、地名甚至电影的片名全都隐去。
“我们的原则就是不涉及隐私,保护病人更好地治疗、不被干扰。尤其希望不要给他的家人增添痛苦。”
她告诉记者,傅彪的那些圈中好友之所以在面对媒体询问时纷纷表示“无法证实”,同样是为了保护他。
但北京某报的报道终究打破了这种宁静。姜薇无奈地表示:“我不能说他们的写法就是违法,但起码不太人性化。从新闻道德的角度讲,这多少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而另一家北京媒体的同行则对北京某报的报道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批评:“如果傅彪是在痊愈的情况下才对外宣布说‘我曾经攻克过癌症’,这才是让大家都高兴的事。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无论如何不该去揭这个伤疤,对他家人不好,他本人也会因此而压力增大。我不知道我们的娱记是不是一定要毁掉一些人才会满足,就像以前李雪健被传出‘去世’的消息一样,他们这样做显然太缺德!”
有所不“抢”
□蔡颖
抢还是不抢,这是个问题。
单从新闻角度看,北京某报的那篇报道无疑是合格的,事件、人物、细节一应俱全,完全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反观北青报的消息,说的是同一回事,关键部分却是避实就虚、遮遮掩掩,前前后后透着一股不爽气。
可是当我们得知傅彪年迈的双亲和年少的儿子还不知道他的病情,尤其是两位老人本身也在住院,对两篇报道的评判标准显然应该换个个儿。放到报摊上去卖,赢得人气的一定是前者,但输了人性的也必定是它。这样的新闻,不“抢”又何妨?
再多说一句,傅彪是老百姓喜欢的好演员,也是同行和媒体欢迎的好人,祝好人好运!
(责编: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