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闻 > 第八十一期 > 最新闻报道

对“网络欺凌”说不 还网络一片绿色净土

2011-11-23 09:07:00     作者:    来源: 武汉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欺凌 网络暴力 青少年网络 网络世界 微博
[提要] 网络欺凌,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而这一现象在青少年及未成年人身上多有发生,且危害性较大人更甚。

网络欺凌日益突出

【解释】什么是网络欺凌?

  网上欺凌,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而这一现象在青少年及未成年人身上多有发生,且危害性较大人更甚。网络世界已经取代校园,成为一些孩子欺凌同辈的空间,尤其是他们在网上互相威吓、羞辱和折磨对方的行为,已经走出了教师或家长的视线范围。

  其形式包括:

  1、对其他网民使用语言暴力。

  2、对特定网民或群体进行抵制。

  3、把受害人之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

  4、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改图”。

  5、在论坛中以言语用发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

  6、遭人散播谣言,被人威胁或有人冒充自己身份。

  【调查】香港中学生3成人受困扰

  2010年一项媒体调查指出,香港中学生有多达3成人曾受到网络欺凌,出手欺凌别人者亦有近18%,而男生情况比女生严重。在欺凌方式上,以网上辱骂嘲笑最多,亦有肆意毁谤或发放别人不雅照片、影片,甚至言词间的性骚扰等。

  调查发现,有10.6%中学生曾被人将私人或甚至不雅照片、影片上传散发,有近1成曾被人毁谤或“改图”中伤,更有7.5%人曾受情色挑逗而感不安。

  香港家庭福利会委托中大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陈季康表示,香港的网络欺凌情况,随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近年正现上升趋势。在西方主要国家及地区,青少年网络欺凌施暴者比率约为17%至22%,与香港相若;而受害者则为25%至30%,香港已出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情况。

  他表示,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校内人际关系对其影响至深,如果学生确认学校内有老师和朋辈的支持,其涉及欺凌情况几率会比较小。

  【现状】社交网站、微博都存在

  “我在微博上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想到竟然遭到喷子(没事就喜欢在网上开骂的人)们的围攻。”喜欢关注娱乐动态的舒小姐回忆起那次不愉快的经历,依然有些愤然。

  去年9月11日,舒小姐在和朋友聊起当时某选秀节目的冠军,认为他“定位不明确”,而且对其接受媒体采访的态度有所不满。出于平日习惯,她拿出手机就把这些观点“织”了条微博,很快便猛增了200多条转发。“开始都只是朋友转发,都还是支持我的。可是没想到后来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很多该冠军的粉丝看到了就和我激烈争论,还有一些素质较差的对我恶语相向,甚至人身攻击。”

  另一名网友聪聪热衷于微博上的辟谣,可是每次辟谣总会带来一大群“喷子”的回报,“常被骂都习惯了”。他称自己一般无视这些网络上的不良语言,“一般都是理屈词穷的时候才会有网络暴力,说到底还是需要不断的教育,这就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和互联网环境的问题了。现在小孩子接触互联网很多,游戏里经常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色情暴力语言,对青少年影响太大了。”

  【应对】家长学校要主动介入

  针对网络欺凌造成的不良影响,取消关注、拉黑名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涉及到未成年人,该如何应对呢?专家的建议如下:

  一、让孩子们不要轻举妄动或采取报复行为,切断来自对方的一切通信。

  二、联系欺凌者要求其停止攻击行为,如果不确定其真实身份,可发送电子邮件或即时消息。

  三、网络欺凌行为大部分是骚扰、威胁、隐私侵害和跟踪,它们都有悖网站或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条款”。可以针对相关服务进行投诉,以暂停或终止对方对互联网的访问权。

  四、如果欺凌者与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应联系学校和老师。

  五、联系警方或诉诸法律。

  六、官方需出台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开通求助热线。

  家长应告诉网上欺凌的各种形式,并对孩子的上网情况保持了解和关注,以便及时作出反应。

  【网络能见度】

  在论坛上发表了个人观点,是否因意见不合被网友辱骂?在微博上晒出私房照后,是否遭到了人身攻击?面对来自陌生人的敌意,是否感到过无助和气愤?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了,那么你就正在遭受 “网络欺凌”的困扰。

  【各国情况】

  英国:在对英国6至9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多达1/5的孩子在网络上曾“受到攻击或者有过不愉快经历”。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国家,仅次于西班牙,位列世界第二。英国这一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很多英国儿童还没有达到使用社交网络的规定年龄,但是因为缺乏监管,这些低龄儿童暴露在社交网站中的时间相对较长。

  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一使用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网站的少年,曾在网上遇到欺负,而且被欺负者往往是他们的同学。欺负者通常不认為网上欺凌会造成伤害或是一种过错,只觉得这是开玩笑和嬉戏的玩意。也曾有学生因此而自杀。

  日本:校园恐吓蔓延上网。由于96%的高中生拥有手机,大部分网络威吓的实施途径正是有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功能的手机。最常见的方式有群发受害者的不雅照片、在班级网页上发表对受害者的侮辱性言论等。日本人正开始在手机和电脑上安装特殊工具,阻挡来自可疑服务器和IP地址的信息,以保护孩子不受骚扰。

  马来西亚:校园内只要发生网络欺凌事件,受害学生必须马上向学校报告,他们可以告知老师、纪律老师或校长,如果校方不受理,学生可直接向教育部投诉。一旦发现受害者心理或生理出现创伤,犯案学生可能会被开除。

余梁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