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闻 > 第七十七期 > 背景资料

科学治水思路明

2011-09-23 09:21:00     作者: 隋明梅    来源: 经济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小清河流域 科学治水 河清 人水和谐 河道 治污
[提要] 山东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是怎样变清的呢?

上图 今日小清河景观。

  小清河是山东省59条省控重点河流之一,如今,与其他58条省控河流一样,实现了“水清鱼现”。

  小清河源起济南西郊睦里庄,纳百泉诸水后出济南向东经滨州、淄博、东营、潍坊4市,在寿光县羊角沟入渤海。这条长237公里的人工河,数百年来一直较好地发挥着泄洪、灌溉、海河联运等综合效益。自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前几年,随着流域内工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污染日益加重,已严重影响沿河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治水治污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将小清河综合治理确定为省、市重点建设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等领导数次到现场调研,协调解决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小清河变清了。从源头济南到入海口羊角沟,都见着了河中鱼,在羊角沟海河相汇处甚至出现了小银鱼――这种透明小生命对水质要求极高。小清河变清了,不仅为沿河城市产业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更使沿河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小清河是怎样变清的?59条省控河流何以做到条条见鱼?为探究竟,6月初,本报记者来到小清河。选择小清河作为采访的开篇,原因有三:它并非山东59条省控河流中治理效果最好的;它曾经是山东污染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它无省外客水,源自山东又从山东入海。这些有利于客观地总结山东的治水治污经验。本报将通过对小清河沿河5城市的实地采访,向读者介绍记者的见闻和调研情况。希望这组纪行式报道对各地治水治污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它是这么清,一眼可以看清浅水处河底的沙粒形状;

  它是这么静,没有滚滚东逝之激荡,没有曲折迂回,任鱼儿在睡莲和芦荻间畅游嬉戏;

  它是这么美,垂钓的人们与水中的柳影、水面的鸥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任两岸的绿意长廊、雕塑小品及层层远去的现代建筑争奇斗艳。

  这是2011年6月记者眼中的小清河。

  (一)

  很多年前,小清河也是清的。“河水澄清澄清的,鱼虾多着呢,水上还跑盐船。”78岁的乔昌兴告诉记者,“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臭了,水跟墨汁似的……”这位生长在河心五柳岛上的老人,望着今日如画的家园感慨,“怎么也没想到小清河真的还会变清,更没想到儿时记忆中的河里鱼儿会再现,这样的美景谁还好意思再污染!”

  西来黄河待要举步南下进入济南城时,猛然转身调头,在走出一个柔美的鹰嘴状曲线后,继续向东偏北方向而去。济南人说这是因为小清河的清静感动了黄河。传说或是虚构,但事实却在眼前:自从在鹰嘴处隔堤看到小清河的发源地西郊睦里庄,黄河就安静了,安静地伴在小清河之北,大河和小河相望着汇入渤海。

  “小清河是我们济南的母亲河啊!”济南市副市长、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邹世平,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话传递出济南人的小清河情结。

  小清河源于济南泉群之水,纳滨州、淄博、东营、潍坊百水后,在寿光县羊角沟汇入渤海。237公里长的它滋润着鲁中18县市风物稼穑。据记载,其河道为大禹治水“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下游残渠,济南即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自开凿至今,800年来再无大的断流改道。济南段70公里河道(故称百里长河)一直是济南的防洪、运输、灌溉、水产、生态河,在济南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柳杏行间门径幽,短桥浅水小清流。没鸭麦野青无际,十里春山见卧牛。”清代诗人朱晓村用这首七绝,赞扬了小清河之美。

  然而,当小清河流进上世纪80年代,河两岸聚集起1000余家工业企业,其中近半缺乏污水处理设施,黑的、红的、黄的,臭的、酸的、腥的,污水直排小清河;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使河道两岸的人口大量增加,生活污水最终也排入小清河。一度,小清河水质污染严重,变成一条“小黑河”、“小臭河”,水生物基本灭绝,水产和莲藕种养遭到毁灭性打击。

  小清河是济南城区惟一的排洪河。每到雨季,济南百泉和28条梳齿状河道携泰莱山脉之洪水滔滔北泄,直奔梳脊小清河,但由于小清河河道狭窄,泄洪不及,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殃及城市和市民。1987年,特大暴雨形成的洪水,使济南房屋倒塌2万余间,厂矿受淹805家,企业被迫停产618家,直接经济损失达4.6亿元。

  “运无驳,鱼不泽,北园莲藕梦中奢,沿岸民声责。”在受害最重的天桥区,区委书记张辉曾以此句道出了小清河之痛。

  (二)

  小清河之痛,严重影响了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海内外投资商来小清河流域考察,看到污浊的河水,大都望而却步。能待下去的大多是建材、化工等小企业,而他们看上的不过是小清河的排污功能。

  1996年,济南曾投入19亿元对小清河进行拓宽改造。然而,治河治污是综合工程,局部改造和治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污染和防洪问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为了和谐社会建设、为了转变发展方式、为了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心彻底根治小清河。作为省会城市和小清河源头,济南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决心彻底根治全长70公里的小清河济南段。根据2007年9月29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被确定为省、市重点建设工程和迎全运配套工程。

  2007年11月6日,泉城北边的黄台板桥上,随着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姜大明一声令下,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说,“治理小清河,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民生工程,而且是济南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收益最长远的公益民生项目。”

  “这次小清河治理,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理念,以整合资源、改造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目标。”邹世平告诉记者,3年下来,仅济南市就对小清河投下近90亿元。大规模的清淤和拓宽,使主河槽宽从20米至30米拓宽至60米至90米,河口宽从50米拓宽到100米至210米,市区干流的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COD上限是60,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45……

  (三)

  在采访中,记者与干部群众交谈,话题很少涉及专业的治污减排数字和术语,倒是总围绕着一个“鱼”字。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对记者说,“别说群众,就是我本人,也觉得COD、氨氮等治理目标太抽象,所以必须给群众一个听得懂、看得见的治水目标,那就是水里要见鱼!”于是,取消行业排污特权、没有地区照顾,只有全省统一的、高于全国的流域断面标准和排污口标准――水中要见鱼,见那种长得好、活得久的鱼。

  是啊,治河是治水,水里该有什么?鱼。这样的直观目标,群众能理解、能把握,能理解就有参与热情,能把握就能参与监督。果然,社会各方面发出热烈的呼应:

  沿河企业在积极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系统的同时,还配套了最严格的排水水质监控系统,而这其中必有一池鱼――红的金鱼、青的鲤鱼、白的鲢鱼。鱼活得持久壮实,水才能排入河道,这个检测方式已深入人心。鱼,与高科技检测监控设备一起,牢牢地控制着每个进入河道的排水口。“为了母亲河里见鱼,企业做贡献是应该的!”济钢副总经理薄涛以工厂鱼池里的活鱼款待了记者,他说,作为见证了济南发展的老企业,济钢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不仅实现了水循环利用,“还准备把周围居民区的污水也纳入厂区,处理使用。”

  河畔群众反应更是热烈:“鱼能活在水里,人就能住在水边,鱼比人娇气。这回说要见鱼,我就相信治河是要动真格的了!”乔昌兴老人理解了省市领导的决策意图,带领儿孙搬出河心五柳岛,住进岸边的柳云居小区。

  45个村庄居委会、1283户城镇居民、上千企业理解了省市两级领导的决策,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支持和参与小清河治理,或主动搬迁、或出工捐资、或趁势改造升级。

  河畔干部群众和企业家展望小清河未来时,他们大多还是用鱼描绘未来、规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人们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思路里坚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河里的鱼儿游上饭桌。为此,他们主动加压、提前行动,以比欧盟标准还严还高的标准改造各自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小清河两岸、在59条省控河流的点源和面源上,按“鱼能吃”这个看来高不可及但又渴望实现的美好目标,继续治水治污……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