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闻 > 第七十七期 > 最新闻报道

小清河,为运盐济南开建 千帆过,几番起伏八百年

2011-10-01 08:19:00     作者: 赵文竹    来源: 生活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小清河 羊角沟 盐运 防洪除涝 联运 小清河航运史话
[提要] 位于黄台附近的小清河船舶修造厂当时是江北唯一能生产135船用柴油机的厂家 小清河运河开挖通航后,来自渤海的海盐,源源不断地运到黄台港,黄台港成为山东省内地最大的海盐集散地。

1957年投产的木质拖轮停靠在黄台港码头

当年繁忙的黄台货场

船舶下水用气囊当时是很先进的一项技术

小清河海河联运船舶航行在大海上

位于黄台附近的小清河船舶修造厂当时是江北唯一能生产135船用柴油机的厂家

曾经航行在小清河上的运输船队


  今天,小清河开始蓄水试航了!对于济南人来说,小清河承载了大家太多的记忆,而它也见证着济南这座老城的变迁。本期“老济南”,本报记者联系到多年考察、研究小清河的路延捷先生,他著有《小清河》、《小清河航运史话》等书,让我们和路先生一起追寻小清河航运的历史印记。

  为运盐,花8年挖出了小清河
“傀儡皇帝”总算为济南做了件好事
  说起小清河,不得不提刘豫。刘豫本是宋朝的进士,曾任济南知府,在金军利诱下,杀害了守城的抗金将领关胜,投降金军,并被金册封为“大齐皇帝”,成为替金人卖命的“傀儡皇帝”。
  至于刘豫为什么要开挖小清河,路延捷说,刘豫投金后,决定开发海盐,作为振兴济南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笼络金人的重要物资。但利用当时的大清河运输海盐,不仅路程长,而且费时、费力,花费太大,就决定派人沿大清河以南,当年的济水故道勘察,用人力开挖一条通向盛产海盐地区的新运河,专门用来运输海盐。从1130年到1137年,新运河全线挖通前后历时8年,可谓历尽艰辛,因为依傍大清河,故起名小清河。
  刘豫是被写入《宋史》叛臣传、留下一片骂名的人物,但路延捷认为,至少在开挖小清河这件事上,不管动机如何,刘豫客观上为山东,特别是为济南的发展做了一件好事。
清朝大修让小清河基本成了现在的样子
航运几经兴衰,小清河1997年彻底停运
  初挖成的小清河无论宽度还是深度都跟现在我们看到的差别很大,连入海口也不同。除了航运功能,小清河还是一条重要的泄洪河流,随着上游水患频繁,河道也经常淤塞,影响通航和泄洪,所以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对小清河疏浚治理的工程。
  路延捷介绍,历史上比较彻底的治理是1891年到1892年,当时山东巡抚张曜责令盛宣怀负责治理小清河,最终征集了几十万民工,历时两年,花费70多万两白银,将小清河上游疏浚、挖宽,下游改由羊角沟入海。由此小清河基本形成了现今的格局。盛宣怀虽然在治理小清河的第二年便调离山东,但治理完成后,他还是亲自撰写了《重修小清河记》。如今,这块石碑被安置在五柳岛上,成为一个景点。
  这次疏浚以后,小清河的盐运出现了一段空前的繁荣。不过随着胶济铁路建成通车,还有公路的发展,小清河的航运显著衰退。日本占领山东期间,紧紧盯上了小清河这条盐运航道,利用它疯狂掠夺原盐资源。
  据路延捷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清河仍然是山东内河航运的主要交通航道,政府也对小清河进行过多次治理,大大改善了防洪除涝功能和航运条件。但小清河受到的铁路和公路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大。小清河本身的水源也不足,导致水浅,航道不畅。到上世纪80年代,河水污染严重,加上连年干旱等原因,小清河的航运越来越艰难。直到1997年,山东航运主管部门宣布小清河内河的航运全部停止,只保留海河联运部分。
如今的盐仓遗址是当年最繁华的港口
这里还曾有直通胶济铁路的专用线
  说起小清河的航运,就不能不说说当年的港口和码头。“为了便于装卸货物和供船员休息,小清河沿线设有许多港口,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由于缺乏资料,已经说不清楚。”路延捷说,有据可查的是清末到民国时期,设有黄台、魏家桥、羊角沟等8个港口。
  其中的黄台港,无疑是济南最重要的港口。黄台港位于当年济南东北郊的板桥村内。在如今已经修成景点的黄台盐仓遗址,只要碰上在这里散步的老人,都能给你讲讲当年这里的繁荣景象。
  小清河运河岸边,东北有华山,北有黄台山、黄河,西北是黄河的重要港口泺口港,南靠胶济铁路的黄台车站,西南是济南闹市区。
  小清河运河开挖通航后,来自渤海的海盐,源源不断地运到黄台港,黄台港成为山东省内地最大的海盐集散地。周围的府、州、县,都到济南黄台港贩运海盐。原本荒凉的板桥村迅速发展起来,客商云集,旅馆饭店、银楼票号等也纷纷在板桥村落户。一时间,板桥村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后,小清河仍是济南与渤海之间进出的唯一通航水路。1905年,修建了黄台港直通胶济铁路黄台火车站的港口专用线,实现了小清河运河与铁路的联运。
  小清河从渤海运来的海盐,可以通过铁路,方便地运往全国各地。同年,又修建了从黄台港通往黄河重要港口——泺口港的轻便铁路,实现了小清河与黄河的两河联运。由于客商们感到轻便铁路不便于泺口港的货物与全国铁路实现联运,因此,当时政府采纳了客商们的请求,将6公里的轻便铁路改建成与全国铁路规格一样的标准轨。这样一来,不仅小清河能与铁路联运,黄河也能够与铁路联运了。直到1938年,日军占领济南,为了保证把海盐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资全部劫往日本,防止从黄河运输到中原内地,就把连接泺口港与黄台港的铁路全部拆除了。
小清河上行驶过的船五花八门
当时的客轮生意相当兴隆
  在曾经运输繁忙的小清河航道上,行驶过的船舶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在北面地平线上,不时有白帆轻轻地划过,听老乡说,那就是小清河里的运盐船。”今年已经74岁的路延捷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要从小清河上一座很高、很窄的木板桥上走过,在那里等待过闸的船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对槽船(即由两艘木船从中部对接而成,外表像梭子,能装载25吨左右的货物)。
  “在济南的小清河河段能见到的最多的就是拖轮和驳船。”路延捷介绍说,早期的驳船一般是由8-10艘对槽船组成,到上世纪70年代发展成铁制驳船,装载量大大增加。而驳船本身一般没有动力装置,需要由拖轮拉着或者推着行驶。拖轮一般有木质拖轮、钢质拖轮、水泥拖轮,在小清河上行驶的都是根据小清河的水情特制的浅水拖轮。
  除了这些货船,小清河上如黄台港附近,还一直有从事“后勤服务”的挖泥船,它们专门负责航道上的挖泥作业,保持航道畅通。
  此次小清河通航将主要起到旅游观光的作用,船也都是载客的画舫、游艇,其实小清河航道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客轮。据有关资料介绍,1931年、1933年,先后成立了两家汽艇社,客运区间从济南黄台到岔河港,客轮包括含有坐椅的客舱和甲板,当年生意十分兴隆,几乎每条船都座无虚席。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航行于黄台和弯头港(今博兴县)之间的客轮,除了在站点可以买票,船上也有服务员售票并收行李费。”路延捷说,当时的黄台地处济南东北郊,为了方便市区乘客乘船,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在工商河疏浚后,在闹市区的成丰桥东北角设立了小清河济南港成丰桥码头,增加了水上客运对旅客的吸引力。
              文/本报记者 赵文竹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参考资料 《小清河航运史话》《小清河》等
高娜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