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1 10:44:00 我要评论
来源: 新华网祁连山隧道日前安全穿越第一道有“地下泥石流”之称的不良地质带,洞内衬砌施工紧张有序进行(6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昌尧 摄)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已过而立之年的共产党员王博是祁连山隧道出口段2号斜井工地的技术主管。在工地上,他是有名的“开路先锋”和“救火队员”。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10年4月,正值祁连山区冰雪融化期,刚刚抢修完成的便道几天之内就被融化的雪水冲毁。唯一通往施工现场的道路完全被阻断。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王博率先趟着冰冷的雪水走进现场,踏勘线路,反复论证,拿出了一套抢修便道的方案。紧接着,他率领“共产党员突击队”,与参战员工一起抢修道路、抢运物资。经过连续9个昼夜艰苦奋战,不但确保了材料供应,还按时抢通了被冲毁的道路。
有一次,他高烧39摄氏度多,正在办公室输液。突然听到斜井洞内安全员电话报告险情。他想都没想,拔掉针管就往洞内跑。抢险时,胳膊上的针眼还一直流着血,他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直到险情排除,同事看见后告诉他,他才按住流血的针眼。
祁连山隧道施工中要穿越有“地下泥石流”之称的1.6公里碎屑流段,这在世界隧道建设史上前所未有,被列为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共产党员杨立燃却与它来了个“短兵相接”。
2010年10月18日凌晨2时,硫磺沟斜井掘进到258米时,沉睡地底亿万年的冰碴裹着碎石喷涌而出,短时间内涌出量就达到2000多吨。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杨立燃立即根据现场险情组织工人抢险。
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抢险职工已经换了几拨,而杨立燃始终坚守在隧道掌子面,统计、分析碎屑流的变化数据。为了保障职工的安全,他决定先把掌子面回填。但涌出的水太多了,堵不住。他就指挥在高处打眼放水,降低水压。洞口终于堵住了。
险情虽然排除了,但施工难题没有解决。杨立燃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经过一个月反复试验摸索,他们总结出“一探二封三泄四注”的新方法,一举攻克了碎屑流这一世界铁路隧道施工难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施工新纪录。目前,祁连山隧道首个碎屑流段已安全通过,他们的新工法也申报了国家规范工法。
从关角山到风火山,再到祁连山,50多年过去了,掘进队从最原始的钢钎大锤,发展到电脑三维立体监测施工,不变的是他们“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挑战极限、勇闯一流”的精神。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