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4 11:36:00
来源:南方日报第二次殡葬改革急需进行
“入土为安”是天价墓地“死结”,而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的基本法律仍处“难产状态”
“动辄几千元,甚至十多万元的殡葬费虽然有非正规的‘白事先生’从中欺骗,但与国人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及面子文化也不无关系。”一些学者指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是推行殡葬改革的最大障碍,也是天价墓地、天价殡葬费的“死结”。
记者了解到,广州目前市中心区域的公墓墓穴的价格最便宜的也要在6万元以上。这些墓穴一般约1平方米,以广州年火化量3至5万具的数量来说,如果全部要下葬,就必须占去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显然,“入土为安”的观念在当下及未来都是不现实的。但很多市民却觉得,丧葬费花得越多,逝去的亲人似乎就越有面子,在这个时刻再讨价还价,似乎不合时宜;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尽善尽美地办好丧事被视为对逝者“最后的礼物和尊重”等,使得一方面墓地价格扶摇直上;另一方面,廉价节地的“绿色殡葬”却备受冷落。
“由于民俗文化的惯性,以及社会心理压力的影响,民众对绿色殡葬还需要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atii00”等网友纷纷建议,现阶段须依赖“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支撑”,“政策不能拍一下脑袋就出台”“要经得起论证”。
民政部日前发布了《遗体火化服务》等七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将从4月5日清明节当天实施。据悉,这是中国殡葬行业首次发布服务标准,将对提升殡葬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产生积极影响。但学者们指出,除了行业标准以外,还迫切需要制定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百姓需要的殡葬新法。
其实早在2002年,民政部就已开始进行《殡葬管理条例》修订的调研工作,2005年,国务院法制办将修订该条例正式列入当年立法计划。2007年,《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严禁任何人炒买炒卖公墓,因而一度被舆论寄予“终结殡葬暴利”的期待。然而历经数年,这一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的基本法律仍处于“难产”状态。
有学者指出,中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殡葬改革,初步实现了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转变,现在急需进行第二次殡葬改革,提倡少占地或不占地的葬式,即实现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转变。殡葬工作不应当只局限于管理,国家应当制定殡葬法,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同时,从“入土为安”到绿色殡葬观念也需要各方推动、推广。
观点PK:经营性公墓该不该控制规模?
正方:正如活人都需要有住房一样,人死后也必须做到“死有所葬”,因此,政府应当把公墓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反方:殡葬改革的目标是火葬,火化后的骨灰不再占地埋葬,以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因此,经营性公墓作为一个历史性产物,应当控制其规模,不应鼓励其发展。
90岁的彭老太太坐在老伴的墓碑旁晒太阳,从2001年至今,老伴逝世已逾10年。彭老太太三代的儿孙们,正在墓前忙着焚香献花。放眼望去,墓碑在葱郁的松柏间,层层叠叠。
这里是存放着2.5万骨灰盒,有着8000多块墓地的广州银河公墓。在这片占地300亩的公墓园内,去年新建的500多个墓地,如今剩余量已不到70个。“抢手”的墓地,俨然已是一种稀缺资源。
“地总有用完的一天,你看,现在的新墓是越来越小了。到时候,有钱可能还没处买去”。老人家有心无心的念叨,恰恰牵出了一个让人更为关注的话题:如果墓地资源趋于饱和,“绿色殡葬”又不断遇冷,若干年以后,上哪找墓地去?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