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文学人,我羞于透露下面的内情:国内的文学刊物,尤其是以所谓的纯文学自居的刊物,发行量不足5000份的浩如繁星,超过10000份的却屈指可数;从前,小说是影视剧的“母本”,而今却世事颠倒,影视剧反成了小说的“母本”,进入新世纪以来,仅央视影视中心制作的“大片”就有75%在播后改为小说。美国传播学专家、《华尔街日报》大亨保罗曾对此评价:不管中国的某些文学期刊的从业者是多么的自傲,在传播领域他们已经越来越无足轻重。 所谓的中国文学之所以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爬行,按折中派宽容的解释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愚之见,陷入此等窘地,完全是忽略文学的原创属性、违背文学的主流精神及敌视文学的基本对象造成的。 纵观文学之起源,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不是民间探出的枝叶,这点,《诗经》、《荷马》足以提供佐证。尽管其曾为宫廷少数权贵所用,但它民间的原创属性并没有遭受抹杀,相反,文学越是繁荣、强盛之时,越是民众广泛、深入拥护之日,譬如唐诗宋词元曲的鼎盛时期。可见,文学只有扬帆民众的海洋,才会激流勇进,否则,它只能成为盆水之舟,而不会造就蔚然景观。也正是文学的民众属性,使得它与民众的对话的回音格外强烈,倘若自命不凡,独踞峰巅以俯民众,除了赚得曲高和寡的怜词,还有什么能聊以自慰呢?诚然,文学需要革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而生活是民众创造的,一切脱离民众的文学革命,都是浅薄的、无知的、短命的。 像物质资料那样,意识形态也是为人所用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一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和发展的,它除了满足愉悦人性的基本需要外,更多的还要激励人类生产、生活和战斗,并消融人类的郁闷和愤懑——这,似乎形成了文学的主流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文学与人类思想竞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带动和促进了人类文明。若悖逆此意,将文学置于孤芳自赏或自我发泄之境,这种文学理念恐怕不能不是自私的、残缺的。很难相信,自私和残缺的东西是不被历史所抹杀、不被民众所抛弃的。孔子曾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话,对那些无视历史、无视民众,醉心于文学峡谷而不愿自救的文学“勇士们”不是精辟的点评吗? 文学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它的传播功能。对文学的传播对象,古往今来争议颇多。古罗马时期,文学曾一度沦为帝王将相的“雅趣”,使其时盛极的文学没落许久;俄国彼得大帝接受古罗马的教训,广开书务,与民同乐,使俄罗斯文学置身肥沃疆土,枝繁叶茂,蜚声寰宇;毛泽东即使在抗日危难阶段,仍关怀文学艺术的使命,1942年5月,他就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革命的“救亡”文学正是按照这一思想,在艰难的环境里顽强成长,诞生了一大批传世之作,为打击敌人、鼓舞人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解放以后,我们的文学几度兴衰,细究原因,每一次无不与文学的对象有关。时下的文学低潮更是验证了这一点。随着“文革”寒冰的消退,我们的文学面向大众,言人民所言,书人民所喜,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由复苏到振兴,逐渐到了“花开千园,福乐万民”的境地。可不久,随着以电视为主的新型传媒的兴起和普及,文学的原本传播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表现主义思潮迅猛侵害文坛,造成了已经得利的文学思想莫名地迷茫了、动摇了,有些人把私欲强加给大众,还有些人视大众为阿斗,突出个人表现,誓不与民为伍,致使我们的文学跟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更可悲的是,当我们的文学沦为孤家寡人的时候,有人竟打着捍卫所谓的纯文学的旗帜,结成这方阵那联盟,宁肯喝着凉水充饥,宁肯被大众抛弃一万年,也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卓尔不群,此情此景,真值得阿Q和孔乙己敬仰啊!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