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怎样才能培育出成功的品牌?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不懈地求索。岁末年初时节,国内外顶级品牌企业的管理者及部分知名学者齐聚北京,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市场·品牌国际论坛”上,对如何打造出成功的企业品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国际品牌大师麦奎尔:
品牌,来自心灵的感动
弗朗西斯·麦奎尔是可口可乐公司的首席顾问,联邦快递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国际品牌界的传奇领袖人物,其带领肯德基、联邦快递、美洲航空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等著名企业品牌走进世界500强的经历,已成为世界企业品牌成功发展的典范。
在这次论坛上,这位品牌大师发言的题目与众不同:品牌,来自心灵的感动。
“我是联邦快递创立者之一。在短短的30年内,联邦快递的专车遍布了全球各个角落。我们成功的秘密武器不是快速递送,而是让员工在工作时有良好的感受,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当人们的工作得到肯定时,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麦奎尔说,“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企业都应以人为本,成功的关键不在科技,而在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把这种被欣赏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员工的最高效率。”
麦奎尔认为,塑造成功的企业品牌,需要企业员工的共同智慧。智慧分两种,一种是技术性的;一种是情感性的。技术方面的智慧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而情感智慧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作为企业领导者,最需要后一种智慧。
麦奎尔举了一个案例作为佐证。联邦快递成立初期,经营非常困难,有一个月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麦奎尔还是如期将工资支票发给了员工,并在每张支票后面附了一封信,如实讲述了公司目前的困难处境,并恳请员工:如果您不是遇到困难,请暂时不要支取工资。由于自己平时在员工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这一个月没有一个员工到银行去兑现支票。
谈到中国品牌,麦奎尔说中国的产品品牌要走向世界,要从文化认同开始,因为欧美人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和隔膜使他们排斥中国产品。
他说,一个企业从本土企业发展成国际性的企业,一个品牌从本土品牌发展成国际化品牌,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由于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别,这个提升过程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企业必须勇敢地面对,必须尊重经济领域中的这些游戏规则。
恒源祥总裁刘瑞旗:
第一与第二的差距
创造第一,是刘瑞旗经营品牌的首要因素。即使上台讲演也是如此。他的开场白独出心裁:“请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山?”有人说是喜马拉雅山。“对,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我再问‘哪座山是世界第二高峰?’谁答上来我发奖。”
会场里人们窃窃私语,终于有人不敢确定地说:“是不是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对。请给这位先生发奖。”一位穿着恒源祥制服的员工当即送上了一份礼品。
“在座的各位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和企业家,我相信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但能够知道世界第二高峰的却不会超过10%。这就是第一和第二的区别。即使第一和第二之间差距很小,人们通常也只会记住第一。”
因此,创品牌就应当创造第一,只有创造第一,才能被人们记住。有人说做第一很难,其实不然,只要你将人们没有听说过的东西第一次告诉他,就叫第一。
“我从不把有形资产看成是自己的东西”,刘瑞旗说,“经济一体化使产品生产成为一个简单的事情,但要让消费者都认可我的企业品牌,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对品牌的放大、提升能力。如果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小于有形资产,那么这个企业在市场上是贬值的。
怎样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需要对品牌进行规划和管理。有的企业不懂品牌管理,对品牌的宣传没有规划,今天需要了就铺天盖地地在媒体上做广告,不需要了就销声匿迹,这样永远也不能成为名牌。因为新的信息会不断出现,会将你的信息覆盖。因此,有了一时的知名度,并不能代表永远都有知名度,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澳康集团总裁王振滔:
好品牌是设计出来的
2002年4月29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次授予四名私营企业主,王振滔是其中之一。
他说“澳康”是两把火烧大的。上世纪80年代,王振滔一直努力做一个勤劳的小商贩,以求生活得更好一点。1987年杭州武林门广场焚烧伪劣温州皮鞋的一场大火,同时连累了卖皮鞋的他。面对全国范围内对温州皮鞋的“围剿”,23岁的王振滔因为耻辱而发誓——办鞋厂、做好鞋。他凑了3万块钱,开始自己做皮鞋。
时间一晃到了1999年12月15日,王振滔制造了一个特大的新闻事件:在12年前温州皮鞋被烧的城市,他把一束火把扔向了2000多双仿冒自己品牌的皮鞋。
两把火都是因为品牌。王振滔说,自己2003年就做了一件事,研究怎样提升品牌的战略。“好的产品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生产出来的。我们有四个设计中心,通过对产品的设计,以形象力取胜。好的产品应该总是用统一的形象出现。”
王振滔用三句话概括如何创造品牌:品牌的领先要从局部领先成为全部领先;品牌的成功要从一时的成功转化为持续的成功;品牌的竞争要从一时的优势过渡到持久的优势。
□ 本报记者 李文明 本报通讯员 王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