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精选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2004-02-13 06:08:41 大众日报

  享誉中外的诗坛大师臧克家于2004年2月5日晚8点3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的万家灯火伴他西行。此时,人们再次记起他的著名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通俗易懂而又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

  生活成就了诗人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父亲和祖父都好诗,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他的父亲喜爱诗,这个身体纤弱的人的感情、气质、天赋都和诗很接近。父亲参加反满斗争,从城墙上跌下后,一直在病床上侧着身子躺了三年。臧克家常常听见父亲在一个四季不透风的病房的炕上,用抖颤、纤细的感伤调子,吟诵他同一位号为“双清居士”的同乡唱和的诗句。祖父也特别喜欢诗,尤其是白居易的诗。有时,在鸦片烟灯底下,祖父忽然放开心头的铁闸,用湍流的热情,高声朗诵起《长恨歌》来,接着又是《琵琶行》。祖父的声音,使他莫名感动。祖父也曾热心教他读诗。
  在臧克家8岁的时候,生母便去世了。他的庶祖母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但多才巧嘴,富有文艺天才。不但能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唱《李太白醉草回蛮书》,还讲说好些仙人和凡人恋爱之类的富有诗意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深深的印记。
  这之后,他便进了私塾,但真正引起他兴趣的不是学校里念的《论语》,而是家长教的《静夜思》、《木兰辞》。
  如果说臧克家的祖父、父亲在他还不能够了解诗的时节,便以诗的气氛鼓荡了他蒙昧的心,那么,他家的佃户、远房亲戚“六机匠”则是把他带到诗王国的领路人。六机匠,虽是光棍一条,但才华独秀,天生一个慧脑、一张巧嘴,说起故事来天花乱坠,令人陶醉。六机匠的小土屋里,总有他瘦小的身影。小克家就像是六机匠的影子,土炕上、灯光下、场院里、月光中,两人形影相随。六机匠很有讲故事的天赋,每次赶集他都去听书,回来常常把一个个故事情节夸张地、形象地、诗意地、活叶鲜枝地送到他的眼前,像是展开一幅图画,印刻在他的脑子里。回忆过去,臧克家曾说,“故事,就是六机匠的创作,听的人会被他领到一个诗的世界。我活了九十多岁,中外小说也读了不少,但记忆最深、最能打动我的,还是童年时听六机匠讲的那些故事。”可以这么讲,是六机匠把诗的种子,播洒到他心田的。
  然而,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诗情画意,更多的却是严酷与惨痛。小克家亲眼看到过一些贫苦农民穷得冬不见棉、春不见粮,甚至于“上吊找不到一根绳子”。如今,老伴郑曼这么说,“他常常回忆起他们臧家庄的那些穷孩子。他14岁以前就没离开过乡下,虽然生活在地主家庭,但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夏天一块儿下河游泳,秋天一块儿放风筝,冬天一块儿捉迷藏、扔石子儿玩儿,小时候是个野孩子。”环境、时代、生活、书籍和接触的人,指引了坚定着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识货的主考人。这位主考人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誉满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创作了不少好诗。在诗《烙印》里,他道出了心灵中不尽的苦涩:“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把个心提在半空/连呼吸都觉得沉重。”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闻一多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这时的臧克家,便以“青年诗人”的头衔,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位成了“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
  臧克家在30年代初登文坛,即以洗练、质朴的语言和含蓄、深沉的风格饮誉当时。生活是诗的土壤,他早期诗作的题材和主题主要是描绘旧社会破产的农村以及农民的不幸遭遇,他关心农民、同情农民,为农民的不幸而控诉、呐喊。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克家是历经外在世纪沧桑,锤炼内在崇高品格,而成为一位时代诗人、人民诗人的。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为“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界史无前例。臧克家,一个与诗并辔而行的名字,一个和他的诗同样光辉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标于中国诗坛的天空。今日,诗人可谓垂垂老矣。但他的诗情未衰,壮志未减,他心中依然燃烧着一团诗的火焰。

  向阳湖深深的怀念

  “文革”期间,文化部高级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及家属6000余人的文化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笔者的家乡鄂南咸宁向阳湖这弹丸之地生息劳作,辛勤耕耘而接受“锻炼”。1969年11月,臧克家与夫人郑曼带着13岁的小女儿郑苏伊下放到鄂南咸宁。当时,诗人所属的中国作协被编在五连,在向阳湖造田;夫人所在的单位人民出版社是十三连,在汀泗一带挑沙、烧石灰窑;小女儿在县城“共产主义学校”读初中。
  臧克家一家分三处居住,只有过节才可聚会到一块。一开始,臧克家住在附近的农民家里,不久,他脱土坯在荒野上建起了土墙瓦顶的平房。盖房、开荒、种地、喂猪、筑堤、犁田、插秧……什么都干。拿惯了笔杆子的手,不得不拿起铁锨锄头。
  干校的劳动生活异常艰苦,文化人的精神备受压抑。但是,臧克家没有消沉、没有绝望,从中品味到了几多原汁原味的生活,铸造了几多坚定的信念与理想。臧克家一向认为:“我是乡下人,生性爱乡村。”到了农村,他如鱼得水。在逆境中,臧克家捕捉灵感,发现了劳动之乐、人性之美,于田间锤字炼句,诗风为之大变。
  在“五七”干校向阳湖,臧克家“把笔杆换成锄杆/把画盘换成湖滩/把墨水换成粪水”,而“用另一种笔墨纸张/在这绘一幅丰收图画”。真是“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也”。向阳湖的生活,使诗人灵感如泉,诗潮奔涌而佳作纷呈。在他的笔下,向阳湖“袅娜翠苗塘半满,斜风细雨助精神”,“烟雨蓑衣稻满湖”。也真实记述了当年的干校生活,“头顶阳光散白银,田里黑泥没脚趾,手上汗珠成串落,镰刀底下拾黄金”;“春日育秧夏插秧,半年辛苦半年忙”。一首首朴实精炼的诗,让人抚摸到生活的真实。
  他在向阳湖畔感受到的快乐之情,缘于他对农村的挚爱、偏爱,缘于他始终难舍的“乡村情结”。以致于在离开向阳湖后,诗人依然对那段生活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1972年10月,臧克家提前获释,先行返京。不久,身在京城的臧克家陆续写下了《向阳湖,我深深地怀念你》、《离别干校》等诗篇,其中“身离心不离,生死不相忘”的诗句感人至深。
  回京后,臧克家将在咸宁写的50多首旧体诗辑成《忆向阳》,1978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忆向阳》出版后,一时引发诗坛波澜,争议多多。但毕竟这些诗是诗人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正如他的老伴郑曼所言,“在咸宁的三年,他受益极大,有许多观感,所以这些诗并不是作出来的,确实是从心底流出来的。”在那场争议之中,臧克家没有公开发表过为自己辩解的文章,可见其宽大之胸襟与平和之气度。
  迄今,“世纪诗翁”臧克家已从事文学创作70余年,著作等身,共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小说等70余部,不少诗篇已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生前每每谈及个人的经历,从小受家庭文化熏陶、喜爱古典诗歌的臧克家思绪悠悠,总如是说,“没有当年的生活,便没有今天的我。”

  永远不老是诗心

  在诗人的客厅四壁,挂满了师友们相赠的书画:茅盾、老舍、冰心、郭沫若、闻一多等的诗书,刘海粟大师的“寿”字条幅及吴作人的金鱼图……置身其中,宛若参观一个小型名家翰墨精品展。笔者曾是一位跋涉在诗坛的文学爱好者,前些年先后两次请臧老为本人两部拙著题词,恰恰那期间他病情严重,体弱神衰而无力执笔,夫人郑曼也每日陪床,十分辛苦。然而,病重的诗人虽无力题句,但不忘嘱夫人作复。这份情意,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以诗歌著称于世的臧克家,气质如诗,性格如诗,他的热情、朴素与豁达,率真、刚直与耿介,都是属于诗的。他认为,淡泊名利,保持心境平和对养生至关重要。有道是“心境静时身亦静”,一般人心情不悦、心境不佳都是由于希冀得到而未能如愿,因而烦闷、苦恼,心理失衡而损害身体健康。所以他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几十年来,他经历过坎坷,也曾面对过辉煌,都能做到泰然处之,荣辱不惊。同时,臧老还认为,心境平和不等于出世超脱,心若枯井。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要满怀激情去做,对个人名誉、地位则大可不必去计较什么。他说:“人的思想要开明、要开朗、要开放,做人首先要认清人生的意义在于: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去烧。能把一切都贡献给祖国,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人生,才能正确看待生与死,才能长久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热爱生活,达到身心两健,益寿延年。”反之,白天晚上尽想着名、利,且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然不会身心健康和长寿的。“人活在世上,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和心中不愉快的事情,也会有情绪紧张或心理不平衡的时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理胜情,要在乐观的精神状态下,情绪轻松愉快才能健身,才能战胜疾病。”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读的大多是古典作品,如古代散文、文论、古典诗词歌赋等。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常常在夜晚人静时,躺在床上,伴着台灯,陶醉书海,阅到会心之处,他觉得灯光也为之灿然。他说,这是他一天中最舒心惬意,自得其乐的时候。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他生前说过:“读书不是为了研究学问,只是为了增加知识与欣赏能力。”
  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这也是臧老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他说,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只想用心底岩浆般的激情,燃烧自己,感染别人。新诗、旧体诗、散文、随笔……他有感便发,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或讴歌、或呵斥,这就是一个真正为祖国文艺事业而毕生奋斗的臧克家。
  臧克家前两次爱情均以失败而终。他与郑曼于1942年结婚至今。郑曼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位资深编辑,善良贤惠,性格温柔。她与臧克家的性格正好互补,做事认真仔细,不紧不慢,有时臧克家是“急惊风遇上慢郎中”,着急上火也没办法。郑曼常开玩笑对臧老说:“谁叫你给我改名叫‘真慢’呢(郑曼原名郑云香)?”郑曼是个贤妻良母,家庭关系处理得很好,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孩子与丈夫。臧克家曾对笔者笑着说:“我们是患难之交啊。我和你郑阿姨已经共同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了,不知道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其实,夫妻间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荣辱与共,至于性格、爱好是不是相同,我看倒是次要的。”郑老如是讲。四世同堂,子女事业有成。臧克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和欣慰。
  臧老有几大爱好,他喜欢花卉、喂麻雀,也爱收看新闻节目。他说,花虽不语,但可赏心宁神;小生灵鸣唱不停,欢乐可爱。痴爱花草、呵护生灵的老人从中体味到了无穷的生活乐趣
  诗人喜爱跟孩子在一块。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些糖果他们吃。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年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在搏动。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一次,某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的激情和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读者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今天,用它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文/余玮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