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自身强有力的扩张冲动和离沿海地区较近的地缘优势,原本在潍坊市12个县市区中不显山不露水的高密市,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高密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47·8亿元,限额以上企业由2002年前的142家增长到365家。经济发展过于滞缓往往出现众多矛盾,但迅猛发展的经济在消除了原有矛盾的同时也相伴相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高密在实践中一一巧妙破解,使经济列车一路顺利前行。
化解招工难
“山东赛斯服装制品有限公司,英国独资企业,现向社会招收工人1000名,月工资600—1200元”……类似的招工广告,在高密街头到处可见。很难想象,在许多地方存在大批职工下岗、农村劳动力急需转移的今天,这个市竟出现招工难的现象。是不是这里的劳动力都有活干了呢?不尽然。有一个现象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前几年,一家在该市夏庄镇落户的企业急需工人,镇政府从一个村挑了15名农民去试用,出人意料的是,3天内有13人跑回了家,理由是“干不了”,而企业反馈的信息则是“工人素质低”。
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就业难。困境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现实:劳动力并不缺乏,出现这一奇特现象的原因一是供需脱节,再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于是,针对下岗职工、富余农村劳力的一项项培训计划出台了。本着“先培训后输出”“保新化老”的原则,这个市利用技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学校以及一些大企业自办的技校等阵地,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素质。这使21·8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进入本市企业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他们从非农产业获取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4%。
企业“只扫门前雪”
在高密企业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大门内的事企业自管,大门外的事政府全管。有人将此形象地称为“企业只扫门前雪”。具体的诠释就是:企业不需像过去那样既办企业又办社会,新上企业只管自身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角色由政府全部承担。
近两年来,该市先后投资10亿多元,新建和扩建了一批电力、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仅去年就投资3亿多元,开工建设了3座热电厂,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城区热网改造等大型供电、供热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10项大型市政工程;投资4000多万元新修、续建、改造等城乡道路19条近百公里;投资6700万元完成了35万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政府这些措施的跟进解决了企业发展当中遇到的另一个矛盾,使企业毫无社会包袱,轻轻松松办自己分内的事。
跳出成本怪圈
为了吸引外资,有的地方千方百计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最低价甚至为零,再加上这些地方一般劳动力也较便宜,因此外来投资办企业成本很低。但企业进来后,却发觉实际成本并不低,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改革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甚至吃卡拿要的现象时有发生,综合算账,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被抵消了。
为使企业跳出这一成本怪圈,高密市对政府自身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改造。措施包括: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治理“三乱”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取消向企业收费的项目100多个,变更调整收费标准、项目600多项,并推行了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建立完善了“三证一卡”管理体系和督查制度;设立外地客商权益保护中心,24小时由专人值班,接报后城区15分钟赶到,乡镇30分钟赶到;对各种欺商、坑商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迁就。实行审批限时制度,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原则上限制在5个工作日之内,并实行审批事项超时默认制度。
这些措施在面上几乎都是共性的,但高密做得特别认真。这也是高密吸引资金多、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
□ 本报记者 刘玉普 王金满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窦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