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2003年12月29日,爆出了中国重汽重组小鸭成功的消息;春节刚过,又有利好传来:去年在全国整个重型汽车行业增幅只有6%的情况下,中国重汽依然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产销量及各项主要指标增幅都超过了60%。
而到今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才刚刚三年。
在不久前举行的2004年重汽商务大会上,董事长马纯济自信地对记者表示:“当重汽亏损80多亿元,垂死挣扎的时候,谁都不愿意要我们;而从2002年以来,却不断有企业主动找我们谈合作。可以说,重汽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面旗帜。”
据了解,新重汽成立三年来,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创造着企业发展史上的新纪录:2001年销售各种汽车万余辆,其中重型汽车7800余辆,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当年持平;2002年产销各种汽车17000余辆,其中产销重型汽车13000余辆,同比增长67·1%,共实现销售收入108·2亿元,同比增长109·7%,实现利税5·02亿元;去年产销各种汽车26000余辆,其中产销重型汽车21000余辆,同比增长62%,共实现销售收入155·68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同比增长了141·2%。
中国重汽终于突破重围,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人们不禁要问,重汽三年嬗变,靠什么?
新产品开发:从300到760
从1983年重汽集团成立到2000年濒临破产,17年间重汽集团共引进开发新产品300多个;而新重汽成立以来的3年间,新开发拥有的各类车型总数已达760多个。仅去年一年,就申报公告11批次共569种新车型,完成专利申报180余项。
不停歇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使重汽扮演着中国重型卡车技术领跑者的角色。
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福军告诉记者,去年4月份,公司开发的8×4四轴军车,从接单到交付用户只用了40天时间,创下了公司历史上的最快纪录。现在只要有基型车,新产品设计开发只用一周时间就够了,半个月就可交付使用。
这样的纪录还有很多。2003年底推出的美驰180车桥,采用了美国最新技术,是世界上最大的公路用单级减速驱动桥,现在样品已经出来,今年就可实现销售;新推出的4×2加强型空气悬架,也是国内岂今为止推向市场的能够适应中国道路货运运输特点的惟一空气悬挂;在斯太尔王车仪表板的液晶显示屏上能够以汉字显示故障和运行信息的智能化电气系统,更是世界领先……
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得益于重汽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以重汽技术中心为例,重组之前,技术中心多少年都没有换过计算机。重组之后,每年用于研发手段和实验设备的投入都大幅度增长。仅去年一年,就投入这方面资金4400多万元。
据了解,三年来,重汽投资10亿元的第一期技术改造已经竣工投产,总投资16亿元的第二期技改已全面铺开。
营销人员:600大于1300
“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模式,由适应市场转为经营市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重汽重组三年来,这一点已基本实现了。”重汽副总经理王文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2000年,重汽重型车的年销售量不到4000辆。到2003年,年销售量则超过了2万辆,保有量超过了8万辆。
王文宇用“精耕细作”一词,表现了营销网络建设的艰辛。还是用一组数字来表示。重组之前,重汽有11个地区销售公司,人数有1300人,一年销售费用是1·3亿元,平均每人一年10万元。重组三年来,销售公司发展到30个,人数却由过去的1300人下降到目前的600人。
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销售公司不再卖车了,只负责开拓市场,监督、服务、管理经销商及改装厂。王文宇说,这一点,国内其他厂家基本做不到。三年来,重汽发展了576家特约经销商、127家改装厂、54家4S店、250家维修服务站,构筑起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成为中国重汽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特别是去年,中国重汽在连续遭受了非典影响、车贷险暂停、整顿超限超载车辆等较大冲击之后,增幅依然保持了行业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增长了一倍。这不仅体现出减员增效的魅力,更反映了重汽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
单车成本:3年降3万
“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这是新重汽提出的口号,体现了重汽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决心。
重汽党委副书记王东辉告诉记者,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实际上从重组伊始,重汽就开始了低成本的发展战略,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公司内部,全面实施招标采购,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体系。
举一个例子,原先参加卡车公司的整车招标,生产零部件与配套件的公司是内外有别的。不是公司内部的,再便宜也不用。而现在则是公司内部的全部子公司与外边的生产配套件的公司一同参与招标,一个标准。据了解,仅此一项,重汽零部件就降低成本10%以上。
据测算,重组以来,重型汽车的单车成本3年降了3万元,每年降了1万元。现在每生产1万辆车,就降低成本3个亿。
重组之前,企业账务混乱,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集团仅二级公司账户就多达上千个,下属公司负责人谁签字都可以报销,仅济南销售公司一年招待费用就高达1000多万元。重组之后,下属公司账户和小金库全部清理,并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开销由集团财务“一支笔审批”。这样一来,公司总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现在公司资金周转已经由过去的长达一年半,缩短为两个多月。
九年“拍拖”一朝成
对外合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是重汽的一大亮点。
经过了长达九年多的马拉松“拍拖”,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合资一事终于在2003年6月9日签下合约,生产规模为1万辆当代国际最先进的重型汽车。
马纯济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重汽的沃尔沃项目,是国家正式批准的第一个重型汽车合资项目。正式签约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合资公司已具备试生产条件。今年第一季度,第一辆合资车有望驶下生产线。
重汽与沃尔沃项目喜结良缘,引起了巨大反响,国际上许多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来访洽谈,国内不少省市的企业也组团到重汽参观考察,寻求联合发展。据了解,去年9月份,重汽还与世界顶级水平的奥地利李斯特动力研究中心建立了发动机长期全面合作关系。目前,中国重汽除了与沃尔沃等合作以外,正积极与美、日、德及周边国家的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4年,重汽已经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产销各种重型汽车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今年上半年,重汽整车有望第一次向周边国家大批量出口。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倪桂祥 郭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