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精选 

 

何孝充:该给戏曲换换“帽儿”
□ 本报记者 杨润勤
2004-04-24 08:15:27 大众日报

■ 独家专访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戏曲就开始危机了。那时,人均年看戏为1.2次,如今只有0.4次。目前,全国艺术院团有2600多个,减少了1000多个,并且仅有三分之一能正常运转——

  在常州举行的“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活动中,记
者见到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何孝充,他年逾七旬,但腰杆笔
直,戴一顶旅游帽,等他摘下帽子时才发现他满头如雪的白发。于是,
我们的话题便从“帽子”开始了。
  何老开门见山道:“干什么的吆喝什么,我们搞戏的当然最关注
‘戏路’,既然戏曲大餐让百姓吃,就得合他们的口味,捂捂盖盖地,
让戏曲老戴着‘帽子’不行。所谓‘摘帽’,就是别让太多传统的东
西像帽子一样压在戏曲头上,比如老唱腔、老调子、老旋律等;所谓
的‘戴帽’,就是往戏里添加其他剧种的优秀元素,摆出一桌让人爱
吃的戏曲大宴。”
  他认为,给戏曲“摘帽”已是当务之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戏曲就开始危机了,当初我国人均年看戏为1.2次,如今只有0.4次;
那时,我国有3600多个艺术院团,现在仅有2600多个,并且在现在这
些院团中也仅有三分之一能正常运转。
  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戏曲面临人才危机。现在活
跃在舞台上的一些好编导、作曲、舞美等,大多数到了退休年龄,而
这些活儿许多年轻人不愿做。他举了个例子:去年一所戏校招生,报
名者与实际招收额基本相当,这怎么个挑法?同时,现在看戏的年轻
人少之又少,老年人也日益减少……人说“观众是戏曲的耳朵”,没
了“耳朵”,戏曲怎么发展?
  “摘帽”并不是彻底“摘掉”传统,如若一台京剧演成了话剧,
一台黄梅戏唱成了歌剧,那就不行了。要掌握一个“度”,把过去拖
沓的、冗长的、不和谐的音乐和唱腔“摘掉”,然后“戴上”现代的
一些优秀表现方式。何老以我省此次参加展演并获奖的吕剧《补天》
为例说,这台戏缘何会让那么多的观众流泪呢?就是故事和艺术效果
打动了观众。吕剧是山东的优秀剧种,唱了半个多世纪,但有些剧目
中的老腔老调显得太缓慢,激不起观众兴趣。《补天》就为吕剧成功
地实现了“摘帽”又“戴帽”的过程,从演出中可以看出,不仅故事
情节紧凑,剧中还借鉴了话剧、歌剧、电影等艺术表现手法,在音乐
上使用了小交响乐队,还增加了合唱、重唱等形式,使得音乐、唱腔
更加丰富、耐听;剧中还插入了歌曲,像《沂蒙山小调》《火辣辣的
天,冰凉凉的山》等,在表现故事细节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仅在唱腔
和旋律上,《补天》的一“摘”一“戴”,造就出了一台令人喜爱的
优秀吕剧剧目。
  何孝充透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出可让戏曲遵循的新程式,
只能在摸索中前行。所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已经确定了明年的
工作主题:提倡移植其他优秀剧目亮点,打造与时俱进的好戏。
  采访结束时,何老动情地说:“给戏曲换‘帽’,当然会遇到这
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但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能适应观众欣赏口
味的,有市场的,就得换!这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戏曲好好地活下去!”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