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举行的“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活动中,记 者见到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何孝充,他年逾七旬,但腰杆笔 直,戴一顶旅游帽,等他摘下帽子时才发现他满头如雪的白发。于是, 我们的话题便从“帽子”开始了。 何老开门见山道:“干什么的吆喝什么,我们搞戏的当然最关注 ‘戏路’,既然戏曲大餐让百姓吃,就得合他们的口味,捂捂盖盖地, 让戏曲老戴着‘帽子’不行。所谓‘摘帽’,就是别让太多传统的东 西像帽子一样压在戏曲头上,比如老唱腔、老调子、老旋律等;所谓 的‘戴帽’,就是往戏里添加其他剧种的优秀元素,摆出一桌让人爱 吃的戏曲大宴。” 他认为,给戏曲“摘帽”已是当务之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戏曲就开始危机了,当初我国人均年看戏为1.2次,如今只有0.4次; 那时,我国有3600多个艺术院团,现在仅有2600多个,并且在现在这 些院团中也仅有三分之一能正常运转。 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戏曲面临人才危机。现在活 跃在舞台上的一些好编导、作曲、舞美等,大多数到了退休年龄,而 这些活儿许多年轻人不愿做。他举了个例子:去年一所戏校招生,报 名者与实际招收额基本相当,这怎么个挑法?同时,现在看戏的年轻 人少之又少,老年人也日益减少……人说“观众是戏曲的耳朵”,没 了“耳朵”,戏曲怎么发展? “摘帽”并不是彻底“摘掉”传统,如若一台京剧演成了话剧, 一台黄梅戏唱成了歌剧,那就不行了。要掌握一个“度”,把过去拖 沓的、冗长的、不和谐的音乐和唱腔“摘掉”,然后“戴上”现代的 一些优秀表现方式。何老以我省此次参加展演并获奖的吕剧《补天》 为例说,这台戏缘何会让那么多的观众流泪呢?就是故事和艺术效果 打动了观众。吕剧是山东的优秀剧种,唱了半个多世纪,但有些剧目 中的老腔老调显得太缓慢,激不起观众兴趣。《补天》就为吕剧成功 地实现了“摘帽”又“戴帽”的过程,从演出中可以看出,不仅故事 情节紧凑,剧中还借鉴了话剧、歌剧、电影等艺术表现手法,在音乐 上使用了小交响乐队,还增加了合唱、重唱等形式,使得音乐、唱腔 更加丰富、耐听;剧中还插入了歌曲,像《沂蒙山小调》《火辣辣的 天,冰凉凉的山》等,在表现故事细节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仅在唱腔 和旋律上,《补天》的一“摘”一“戴”,造就出了一台令人喜爱的 优秀吕剧剧目。 何孝充透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出可让戏曲遵循的新程式, 只能在摸索中前行。所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已经确定了明年的 工作主题:提倡移植其他优秀剧目亮点,打造与时俱进的好戏。 采访结束时,何老动情地说:“给戏曲换‘帽’,当然会遇到这 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但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能适应观众欣赏口 味的,有市场的,就得换!这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戏曲好好地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