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咨询专家李康认为,世界上不同的城市,在 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上,都不一样。城市本体条件的 不同,导致交通矛盾的体现形式和结果不同。但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 根源所在,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交通需求和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 失衡,尤其是北京。 一、城市交通的需求是很难完全控制的。因为与水电这些市政工 程不同,城市交通是完全自由的开放系统。前者只需接上管子、电线 就能获得,交通则不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介入交 通系统,有的花钱,有的不要。但只要有人上路,就必须接纳。交通 需求是快变量,特别是在城市化、现代化和汽车化的共同作用下。由 于需求很难完全控制,所以即便在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交通问题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完全解决,只能是缓解和调节。 二、每个人出行都要做出选择,包括时间和金钱上的,统称为交 通出行费用。无疑,出行选择机制将在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上进行,包 括出行方式和路径。这种机制将在不同交通方式和路径之间形成一种 吸引转移效应,哪个地方、哪条路线、哪种方式走得快,去的人就多。 但是现在的北京,道路面积率只占市区土地面积的10.4%,道路容量 很有限,特别是支路严重不足,轨道交通又严重滞后,覆盖不到所有 的人口,很多人在步行距离内无法很快到达轨道交通站点。在这种情 况下,城市交通的自身调节和适应能力就很弱,就会出现交通拥堵, 因为人们的选择性已经太小了。 三、空间分布高密度(人口、商业、建筑上),带来交通高密度。 北京二环以内只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 的30%,三四环局部地区也是普遍高密度。本来老城区就是市中心, 存在所谓的“向心交通”。现在又人为地不断在这种高密度“黄金地 段”开发,进一步增加了负荷。这种人为制造的麻烦,使得某一地段、 地区变成死疙瘩,很难解开。 四、特大城市必定会出现大量无效、低效交通量。北京现在边缘 集团、近郊住宅区大量出现,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幅度延长,无论是进 城上班、办事、购物还是娱乐,都要走很长的路。平均出行距离拉长, 交通源分布相当繁杂,并向外围转移。其中一部分显然是人为增加、 无效低效的。 五、北京的交通供给方式,基本上不计成本和效益。二环不行三 环,直至六环。然后是轨道交通,无论地铁还是城铁,一公里综合造 价五六个亿,建设周期又长。这么多大量的一次性投资,何时收回? 谁来投入?怎么补偿?都是问题。而每增加1000辆汽车出行,或1公 里轨道/道路交通,都会产生一种边际社会成本。总之就是不计成本 投入,至于能解决多少问题走着瞧。 李康表示,这5个问题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大城市交通问题令 人头疼、难解的“方程式” 。(据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