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往往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表现。角度的不同、挖掘的深浅,表达出的主题和意义就会相去甚远 。如果不能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提炼,写出的稿件就会角度不新、思想陈旧,本来颇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也可能被淹没于其它芜杂的材料之中。因此,如何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使之更好地表现新闻主题,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把握个性 突出特点 由于工作和形势的需要,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要重复报道一些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人或事,有时还要反复宣传某些相同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避免报道的“千人一面”,就要善抓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世间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均取决于事物的个性特点。作为对客观事物进行如实反映的新闻报道,就是要善于区别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并在具体的报道中,从确定主题和角度、选择和安排事实材料直到运用文字图像等一系列环节上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对已经报道过的相同内容的新闻,记者只能将其作为立意求新的借鉴,而不能作为照猫画虎的蓝本。抓住事物特点并力求在新闻中突出这些特点,是记者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发挥创造精神的一项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业务修养。 小处入手 以小见大 新闻报道切忌如工作总结那样甲乙丙丁,面面俱到,抓不住关键,而应“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把最具特色的“那一点”写深挖透,给人以过目难忘的印象。而且,同样的主题,角度小了,自然也就不容易重复。环境保护是个大主题,但获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奖的黑龙江电视台短消息《林蛙不归路》,通过国家保护动物林蛙在伊春林区遭到偷猎者大规模捕杀的悲惨遭遇,以及由此带来的森林虫害,以1分29秒的短小篇幅,揭示出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们的生态家园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不失为一篇以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的优秀作品。 鲜活生动 贴近群众 要尽可能从普通群众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反映事物,和群众的思想、生活、感情、心理靠得更近一些,要尽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尽快地进入新闻现场。这样写出的新闻才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也不会落入拾人牙慧的俗套之中。 合理取舍 突出中心 我们有时需要在同一时期对同一类型的单位和个人连续进行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明确报道思想,在新闻素材所具有的多个可报道侧面中,选择出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联系最密切、针对性最强、最能表现主题的重点材料,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要报道的事实说透彻,把主题思想突出出来,做到观点鲜明,以提高新闻“含金量”的比重。在这方面,2003年10月27日,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新闻特写《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即是一篇经典之作。这篇特写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与记者敏锐的新闻意识、合理取舍素材的高超技巧是分不开的。 (聊城) 李广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