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记者部落 

 

储瑞耕,生命以寄“杨柳青”
张雅娟
2004-11-26 17:26:30 

  获得韬奋新闻奖后,《中华新闻报》这样介绍储瑞耕先生:“创全国记录的专栏主笔 ”,指出他主笔的“杨柳青”专栏,创了党报个人言论专栏的两项全国记录:“持续时间最长”(16年多)和“作品数量最多”(近700篇)。”自从1988年2月主持《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以来,储瑞耕先生笔耕不辍,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入情入理的文章。所有这些不懈的努力奠定了储瑞耕当代著名评论家的地位。他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名有着深深平民情结的党报评论员。几十年来,他用手中的笔不仅书写了自己的壮美人生,还把它当成战斗的武器,当成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助手,用它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党报评论员的追求。

  一、 心系社会,仗义执言,不畏权势

  熟悉储瑞耕的人都会用这样几个词来描绘他:豪爽、乐观、豁达、热心。虽然已近不惑之年,但是声音依然宛如洪钟,尤其打电话的时候,电话这头的人听他讲话时都会不自觉地把电话从耳边拿开一点,时不时传过来的爽朗的笑声让你无法想象电话那边的人是个心脏病患者,而且还接受过心脏换瓣手术。他会静静地听完你的问题,然后言简意赅地说出他的建议供你参考,之后不会给你太多客气感激的机会,就会收线,开始他的新工作。如果你跟他说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他在电话那头很可能暴跳如雷,说不定还会“骂”两句。
  这就是生活中的储瑞耕:率真,爱憎分明,雷厉风行。文如其人,他的文章,也向来不拖泥带水,而是观点明确,直指问题要害。1995年的一天,在采访过程中,储瑞耕邂逅一位“大款",此君向他炫耀,自己与省里某某领导干部的交情如何如何。储瑞耕一下联想到河北某县的一位“大款”也曾扬言半夜叫狗叫不来,要叫某位领导,必定立马就到。联系起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山西侯马市发生的文物大案,几个领导与“大款”勾结联手干坏事情的事件,储瑞耕愤然拿笔写下了《就同“大款”交朋友向领导干部进一言》一文。文章发表后,读者反响很强烈,纷纷要求“杨柳青”就这一话题再写下去。于是,“杨柳青”又连进四言。这组稿子,不仅普通读者拍手叫好,而且也引起了领导干部的关注。河北省委一位副书记把文章剪下来后压在了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时时提醒自己,还推荐给别人看。这篇文章让储瑞耕获得了“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两项殊荣。
  仅仅敢于直言是不够的,还要不畏权势。储瑞耕的文章写出了人们的心里话,畅快淋漓地批判了时下不良风气的同时,由于直言,也得罪了某些当政领导。2001年12月,他的一篇《愤怒与感慨》,在北京“千龙新闻网”上发表后,多家媒体转载。因为文中说了李真的问题,影射了当时在任的一位省领导。2002年5月中旬,这位省领导从一个高层内参上看到此文,大发雷霆。5月18日,省委办公厅有人几次给储瑞耕打电话,要求他在媒体上“更正说明,公开承认错误,消除影响”,并扬言要把他告上法庭。储瑞耕没有被对方的颐指气使吓倒,断然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义正言辞地说:“悉听尊便,奉陪到底。”并且做好了迎接战斗的准备。不久,这位省领导因为严重违纪受到开除党籍的严重处分。许多朋友知道此事后,打电话给储瑞耕表示祝贺,并表达了对他的钦佩之情。储瑞耕没有因此欢呼雀跃,而是重新思考,写下了题为《照一照程维高这面镜子》的文章,告诫当政的部分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管好身边人;呼吁切实强化民主集中制,强化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原则和机制,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报评论员的历史责任感。

  心系群众,为民解忧 、文风纯朴

  关于言论的创作,储瑞耕有个很有名的“花环论”:“到现实生活中,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    
  “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从社会实践生活中发现和抓来题目,而不是一味地从上级文件、领导讲话、报刊甚至古书堆里去找题目。“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指文章提到的问题和说明观点的材料都是新鲜的、活生生的,而不是明日黄花、陈年旧事。正是有了这种创作理念,“杨柳青”的言论才显得有活力,现实感强,形成了独有的言论特色。
  在30多年的新闻、评论、杂文写作、专栏主笔和编辑过程中,为了摘到现实生活中的鲜花和嫩叶,储瑞耕几乎跑遍了全省的一百多个县,有时还会在老乡家住上一段时间。就是去年回上海老家的往返途中,他也没忘体验生活,回来写了系列言论“”。
  储瑞耕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有‘平民意识’,一是要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坚持同人民大众‘人格平等’,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言他们之所言。二是写言论时不能板起面孔,正襟危坐,动辄教训人,而应是商讨,是交流,是共勉,即使批评也要注意耐心地讲道理。”所以,他写言论文章,总避开使用“要怎样”、“必须怎样”、“应当”等这样强硬的字眼。
  作为一名党报评论员,储瑞耕写评论有三条原则,即,帮忙不添乱,建议不拍板,平行不干扰。他把文章的视点聚焦在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遇到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他总会挺身而出。这么多年,储瑞耕用自己的笔直接或间接地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解决了多少难题,早已数不清了。但是肯定有许多读者还记得,许多当事人没有忘记。
  老石家庄人都知道,原来的城乡街(现在叫友谊北大街)有一段路和铁道交叉,由于无人看守,经常有火车轧死人的惨案发生。1995年10月20日,储瑞耕因为吐血住院,11月12日,女儿送饭时告诉他,道口又轧死人了。他听后食不甘味,在病床上作文《从“道口”问题说到办实事》。文章登出后,引起了政府和铁路有关部门的注意,不久就建起了一座地道桥。
  这几年,由于身体原因,储瑞耕经常住在平山温塘的家中养病。虽然一个人住在那里,但是他却从来不寂寞。他会经常到老乡家去串串门,聊聊天,老乡们也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探望他。储瑞耕利用这些机会,了解百姓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用手中的笔写出了百姓的呼声和希望。1996年,有一个农民找到储瑞耕,说他承建了县农机局的加油站工程,可工程完工后,农机局找借口不给他工程款。储瑞耕听后,对农机局的毁约行为感到气愤,调查清楚情况后,他便给县委书记写了封信,说明了情况,请他督办此事,很快这位农民就拿到了属于他的工程款。还有一次,储瑞耕得知,两个村子为争夺外来民工而大动干戈,按理说,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写成一篇反面报道,而储瑞耕没有这样做,他同另外两名记者一边深入调查了解情况,一边做两个村子的思想工作,最后两村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还结成了“互助互学友好村”。反面事情也被储瑞耕他们做出了正面的通讯报道《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杨柳青”刊登了题为《和为贵》的言论。
  从1993年开始,储瑞耕每年得到国务院特殊津贴1200元。但是10年来,他基本上把这笔钱全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了。为失学的孩子交学费,为开辟荒山者捐资,为农民买化肥交款……。储瑞耕说:“人民政府把津贴给了我,我又帮助了急需的人,也就是回归人民,可谓恰得其所,自然坦然,理所当然。”
  在平山温塘,储瑞耕帮乡亲们解决了不少难题,老乡们也越发喜欢这位豪爽的老人。有的老乡还专门给他开一片地种无公害蔬菜让他吃,把家里老母鸡下的“笨鸡蛋”拿来让他补身体,拿来山上新鲜的核桃、栗子等山货让他尝尝鲜,储瑞耕接受了乡亲们的心意之后,都会加倍付钱给送东西的老乡。储瑞耕在这里不仅享受了纯朴的民风,还挖掘出大量的写作题目,保持“杨柳青”鲜活的生命力,写出了大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言论,形成了平易通俗、生动多彩的文风。

  精力以寄,心血以寄,生命以寄

  储瑞耕说,他活了大半辈子只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杂文,一件是“杨柳青”。如今“杨柳青”已创下了我国党报史上个人言论专栏的两个全国第一,即持续时间最长和发稿数量最多。用他的话说,这16年来,他对这两件事“精力以寄,心血以寄,生命以寄”。
  关于杂文,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份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杂文报》,为中国杂文发展和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关于言论,他担任“杨柳青”专栏的主笔,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在千龙网担任言论专栏主笔,主持《中华新闻报》“砚边杂咀”栏目,他用自己的笔谱写了新中国言论发展的一段历史。
  其实除了这两件事,储瑞耕还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对言论创作的理论总结与探索。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储瑞耕时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发表了许多有关言论和杂文的论文。他主笔的“杨柳青”因为独具特色,形成了特有的“杨柳青现象”,成为业界和学界研究的焦点。他本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这些年来,他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出版报》、《新闻知识》、《青年记者》、《采写编》等新闻类学术报纸、杂志上发表了百余篇有关言论写作和杂文创作的论文。
  在文风改革上,储瑞耕提出了自己的“七论”:一、“靠拢”论,即杂文向时评靠拢则杂文死,时评向杂文靠拢则时评活。说的是如果杂文作品小评论化,就会变得肤浅,读起来没有味道,也缺乏回味的余地。而时评要是借鉴杂文的写作手法和手段,就容易写出风格,写出味道。二、“陶冶”论,即用优美的散文陶冶一下尖锐的杂文,用活泼的杂文陶冶一下严肃的评论。也就是说评论,严肃之外还要有点活泼;杂文,尖锐之外还要有点优美。三、杂文的“三功能”论,即匕首、投枪、解剖刀,鼓点、红旗、冲锋号,书本、乐曲、软饮料。换言之,杂文除了有批判的功能之外,还应当有鼓舞人、激励人的功能和传递知识乃至供欣赏玩味的功能。四、杂文和言论的“三要素”论。三要素指的是情感、哲理和文采。写作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情感,爱憎分明;要提炼出一些自己的比较超脱于具体事物的带点品味价值的语言,从而使文章不那么肤浅;并且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乃至散文一样生动的文字描写。五、“花环”论,即,“到现实生活中,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 强调在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在写作中提炼思想。六、“味精”论,即,在言论写作中要讲究点知识和情趣。所谓“加味精”,就是在言论中加入一些精当的比喻,中外历史上的小典故,生活中的小故事等等。七、“包子饺子”论,主要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在专栏写作中要注意变换言论的形式,把普通的言论形式和一封信、一则点评、一席话等形式的言论轮换使用。储瑞耕把这种做法叫做吃了几顿包子换个样式请人吃饺子,其实实质材料是一样的,无非面粉+菜+肉或鸡蛋等等,只是改变了形式,却也能让人换换胃口。
  储瑞耕的这几“论”,是他自己在追求独自风格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心得、杂感,但是对于其他从事言论和杂文创作的人确是难得的宝贵经验。
  1998年6月起,储瑞耕应邀在《中华新闻报》开设了“砚边杂咀”专栏,谈媒体,聊新闻,谈记者,说编辑,谈写作,说文风。6年来,发表了文稿两百多篇,在新闻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的一些还被多家新闻业务刊物转载。1997年2月,他被河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现在他还是这所大学的兼职硕士生导师。他用心把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宝贵创作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的同时,还教会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储瑞耕,用他的心血给中国新闻研究领域做了一件不小的事。
   作为一名党报评论员,储瑞耕在做人、做事、做文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赢得了人民的称赞,他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杨柳青”因为始终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同干部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念密切相关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储瑞耕的辛勤耕耘、精心浇灌才花繁叶茂。中国新闻界,因为有了他十几年的笔耕不辍,才有了更多可以研究的文章,才有了更多研究的成果。
  今年在获得韬奋新闻奖的前夕,储瑞耕因为心脏病突发再次住进了医院,面临第二次心脏换瓣手术。豁达乐观的储瑞耕在接受朋友们的问候时,还不忘安慰友人、家人:“生死是件自然的事,应该自然看待,只要活着的时候确实做了事情,也便无憾了。”我们衷心地希望老先生早日康复,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理有情的文章,继续为中国的新闻评论事业和杂文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人物档案:

  储瑞耕,男,江苏武进人。1946年生,1970年8月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现为《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专栏主笔。30多年来,在中央和各地报刊发表评论、杂文、新闻、小说、理论文章及其他作品1800余篇,先后出版《储瑞耕文集》、《储瑞耕文二集·心灵原稿》、《储瑞耕文三集·杨柳青》等著作,主编过《青年知识手册》和《脊梁》等有全国影响的书籍,曾两获中国新闻奖。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6月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8年9月被评为首届“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11月被评为首届“河北省优秀新闻评论员”。2004年获第六届韬奋新闻奖。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
下一条:我心惶恐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