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文化素来重“文以载道”,“诗言志”,更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演进逻辑与民族命运、时代精神紧紧相联,“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业的灵魂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就是新闻事业与报道要有政治性与思想性。
但是,这种诉求如何转化为现实效果却一直是个问题。因而,政治思想性及其实现这个话题一再被人们提起,这既宣示了新闻实践在这方面不尽人意的现实,又表明了人们进一步改进的要求。
常言道:道举器立,纲举目张。只有深刻理解“做什么”与“为何做”,才能真正有效地“做”。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对政治思想性却多停留于过去的理解,对它充满误解与偏见,这使新闻实践的有效性受阻。因此,为了真正实现政治思想性,我们首先要对它的丰富内涵做全面把握与新的理解。
为政治思想性正名
现实中,人们有这样一种普遍的刻板印象:一提思想性就等同为政治性,一提政治性就等同为政党信息、会议新闻泛滥,强力灌输,枯燥说教,冷面训人。事实上,这里有几个大的误解。只有消除了这种刻板印象,才能避免信息传播者(记者),敷衍塞责,应付交差的状态,也才能避免受众因逆反心理带来的信息冷漠。
(一)思想性不等同于政治性。新闻的政治性一是指新闻事实中包含着重要或重大的政治意义,二是指报道要体现政党与政府的立场,其目标是使人们的社会认知、态度与行为朝着国家管理者利益的方向改变,是为宣传;思想性是指新闻事实中包含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主流价值与判断,其目标是使人们的社会认知、态度与行为更积极地维护共同体的精神价值与理想追求,是为舆论引导。凡是严肃的新闻事业都会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后者。政治清明时代,思想性甚至政治性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区别这二者,有利于消除人们把舆论引导视为单纯的政治灌输的错误认识,从而避免因视其为一个与信息传播绝然无涉的领域而产生的无所作为的惰性。
(二)新闻政治性的表现内容是多层次的。一是党的理论的长期宣传,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党和政府阶段性的社会总体目标的设立与实施等方面信息的传播,如:对与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实现三个文明的全面推进有关事实的报道;三是党和政府新近出台的方针政策的传播,如:《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吴邦国出席听取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情况报告等》,《吉林免征农业税今年一步到位》;四是纳入党和政府政策轨道的最新事件,如:《黑龙江农民工子女入学免收借读费》、《石狮实现全民医保》。
(三)思想性的内涵具有多重性。西方媒介的社会责任论强调媒介的公共服务应重于传播服务,媒介应避免堕落为社会特权利益与媒介自身经济利益的代言人。新闻的思想性,本质上说,是媒体履行其社会公共责任的需要,它拒绝渲染没落的、等级制的、媚俗的价值观。我们容易认同社会责任论,却疏离思想性,就在于对思想性的片面理解。它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一是对人类共同的美好而脆弱的价值的关注与守候,如对人性、正义、自由等永恒价值的不断追索与表现;对与此相反的价值予以不断揭露、鞭笞、拷问。
二是对文化底蕴、民族精神的张扬,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如:《数万华夏子孙公祭黄帝陵》、《都江堰举办“祀水”庆典》。富勒认为“报纸必须与它的整个共同体建立亲密的关系,其途径大凡有:谨慎地反映整个共同体的情感,严格遵守新闻工作准则,形成连贯而受到知识界尊重的社论方针,以及控制它的基调”。
三是唱响主旋律,一个社会共同体总会有其主流价值判断与认同,目前主要是围绕塑造“四有”新人及“五个一”工程实施进行新闻报道。
四是对具有积极价值的具体的社会事件、文化活动的报道,如:《穿行在文化多元的云南》《苦难的俄罗斯:契诃夫小说插图80桢》,这可以陶冶人民的情操,提升生活情趣,培养自然与社会审美能力;《安徽芜湖:“乙肝歧视案一审宣判被告败诉》,其正反双方的讨论有利于匡正时弊,乃至引起某项制度变革;《拄着拐杖,撑起百个家庭》反映残疾下岗女工带领下岗工人走就业路的精神,这使人们心灵净化,激扬自强不惜的精神力量。
(四)祛伪政治性、伪思想性之魅。只有达到效果的政治性才是现实的,达不到效果的政治性是伪政治性。“伪”之表现是:
一是尽管政治主题在报道数量上或是时间连贯上表现为多,但由于不讲究报道手法使政治信息的价值降低,无助于实现目标。“有效的传播应有助于合理判断。合理的判断又有助于实现有价值的目标”;
二是停留于表面现象表达政治主题,但未深入本质。由于温总理的过问,熊德明讨回了丈夫的工资,这以后,她再无宁日。为多家媒体不断追逐报道的她承担着难以承担的压力,无奈的她远走她乡去打工,但多家媒体仍在3月18日以《熊德明进城打工的一天》为题报道了她的工作情况。这些报道看来是体现了政治性,实质是停留于表浅层面,回避了关键问题——熊德明的问题是农民问题(不仅是欠薪问题,还有教育、医保以及基层政权建设等),进而是三农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政治、大思想,是温总理、熊德明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关注的政治问题。讲政治,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需要动脑子。
伪思想性从被人们喻为“媒体的狂欢”的马家爵事件的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可见一斑,好像是正义、关怀的价值得以反映与实现,实际是以个别价值掩盖普遍的价值,以更多人的伤痛换取可怜的反思——在马家爵犯罪与贫穷间建立直接因果关系,伤害更多的贫困生的感情;不厌其烦描述其被逮后穿上新衣服、喝上果汁水的情形,媒介对报道对象人格尊严的居高临下的嘲弄与漠视暴露无遗;对其父母的追逐报道更是对最卑微苦难的心的折磨。看来是充满温情,实际却是冷漠残酷;被害学生的一切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正本清源后,我们要探讨怎样艺术地体现政治思想性,达到人们愿意并乐于认同与亲近的效果。
传播艺术的宏观把握
既然新闻的政治思想性主要表现为进行舆论导向,导向正确与导向效果佳在理论上是同一的(只有导向而无效果终究是没有导向),而现实中却往往是分离的。为此,必须先对传播艺术进行宏观把握。
(一)传播信息是实现政治性、思想性的客观条件。政治性、思想性必依托一定的事实存在并在事实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我党的早期新闻实践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与新闻政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万万颠倒不得。一定要认识事实是第一性的,一切“性质”,包括政治性在内与事实比起来都是派生的,……,尊重事实是与政治上的革命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因此,应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与服务性,在服务中引导,在引导中服务。
(二)媒体公信力是前提与保障。传播学认为传播者可信度的高低可以使效果增大或减弱,可信度高会产生积极的“光环效应”。否则,产生消极的“光环效应”。如果媒介失去或缺乏公信力,人们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定势,且难以改变;而一旦媒介改变(发布严肃权威信息并充满道德力量),媒介与公众会产生良好的互动。
(三)报道理念创新是关键。现实媒介环境由多层次信息网络交织而成,娱乐化与浅白化趋势加强,严肃媒体要实现其公共责任,拓展报道的艺术空间,只有努力成为理念创新的先行者。
一是对传受者矛盾运动的合理把握。传播学的修辞敏感性理论认为传播者有根据听众的需要改变讯息的倾向,按改变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自我清高者、修辞反映者、修辞敏感者。“自我清高者”惟我独尊,不善于根据听众情况调节说话内容,新闻的政治宣传与舆论导向长期如此;“修辞反映者”则人云亦云,完全改变自己。市场化过程中的许多媒体是如此——迎合、谄媚受众,失去道德感与提升力;"修辞敏感者"介于前两者之间,依传播的整个情境与听众情况作适宜调节。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媒介应成为“传播敏感者”,“以读者为中心”与以自我为中心都是有偏颇的。因此,既要充分考虑受众需要,也要坚持媒介品味。
二是对受众主体性的科学理解。人对信息的接触、接收与解释是有选择性的,并不遵从刺激—反应的简单模式。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实现是以读者愿意并乐于亲近为前提的,这就要求与读者的认知互动,心理与情感共鸣。
三是记者应不断磨炼其现实把握能力。我们一直强调新闻记者应该是政治家,在日益丰富与复杂的实践环境下,记者除了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与政策知识修养,还要有参透与把握现实的能力,要有历史、现实的反省力,“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有杆时代的秤”(著名记者郭梅尼语),把一切人与事在时代这杆秤上去称一称,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四是把反面性作为新闻价值的确立原则。反面性一直排斥在新闻价值的五原则外,其实,反面性也有积极价值。社会问题、丑闻、犯罪、战争、灾难等方面的事件是人们自身的心理恐惧的投射,使人们通过代理性参与形成释放压力的渠道;同时,也构成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考验。这更能表现政治清明、人间真情等道德力量。去年的“非典”灾难加深了我们对反面性的认识。
(四)舆论监督是利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现,对影响公共利益的一些人和组织及其活动进行监督与报道,有利于人们进行是非判断、情感与理性慰藉,从而使政治性与思想性真正落在人们的心坎上。
当然,除了宏观的理念性的层面,政治性、思想性的实现还要有操作方法。
传播艺术的操作层面
(一)正面与反面报道配合,传播学认为:把事物的两面理讲清楚比讲一面理更能致效,更能增强人们对信息的记忆与理解。
(二)善于把典型报道做成精品,达到以一顶十的效果。将有突出的政治或思想意义的代表性素
材做成典型报道,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应以“精”为标准,不惜多体裁、多角度去挖掘。负面新闻注意挖掘其正面价值(给人以教训、警醒)。
(三)无我原则。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这说明了于无声处不落痕迹表现政治、思想性的高明。
(四)意在笔先。先立意(最关键是参透时代精神),再根据“意”去主动搜寻、挖掘新闻,“意”立为株,待事件之兔来撞。富勒说得好:“如果记者不能决定要实现何种意图就下笔,那么它为报纸写的文章将是二流的。”
(五)重视表现手法:一是要以小见大,以下望上,知微见著,达到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寓虚于实,使主旋律融入细节、现象。文学给我们很好的借鉴,鲁迅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严肃的道德问题,歌德的《最后一课》用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丧家去国的痛苦;“非点”时期对一线人员的情感和普通百姓衣食住行改变的趣事报道以及对丑恶现象的鞭笞有力地表达了人民众志成城的决心,形成强大持久的舆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主旋律。二是语言生动,笔调明白晓畅,风格平实。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决不以力压人。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