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企伊始学“两跑”—— 苦练手上功夫
偌大的厂房内,三排电动缝纫机一字排开。打工妹宋金鱼手中拿着一块布料,瞪大眼睛认真地倾听。一位中年妇女站在前面,大声讲解着电动缝纫机跑线的要领:“跑直线要稳准快,跑曲线缝纫机要放慢一点,双线间距要保持一致……好了,下面自己练习。”话音刚落,厂房里响起了一阵细密的电动缝纫机的声音。 3月12日,胶州市豪克服饰有限公司新聘职工的一堂培训课正在进行。 课堂就设在二楼宽敞的缝纫车间,讲课的中年妇女是厂方聘请的师傅宋玉兰,在缝纫机前埋头练习的宋金鱼,是“西输东接”工程中从菏泽输出的众多农村劳动力中的一员,20多天前才从成武县城关镇郜鼎村来到这里打工。 豪克服饰有限公司是美籍韩国人鲁载龙先生开办的一家工厂,专做出口美国的运动帽、棒球帽。 生产出一只成品帽,要经过平车、高头、汗带、双针、入眉等十几道工序。从入厂第一天起,宋金鱼和一同来的打工妹就开始接受培训,提高“手上功夫”。 宋玉兰告诉记者,把打工妹变成产业工人的第一步就是培训,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跑车,即熟练使用电动缝纫机。二是跑线,跑出的线要只直不弯,并且表面没有一丝皱纹。要求只有3个字:快、准、好。经过20多天的练习,现在绝大多数打工妹已经过关。
成长的快乐—— 14天做出合格帽檐
做帽子看起来很简单。在第二排缝纫机前,记者与正在练习的宋金鱼攀谈起来。 “没想到跑缝纫机中有这么多学问!” “你在什么工序?” “入眉。” “这道工序难吗?你用多长时间学会的?” “刚开始感觉很难,布料老是包不紧帽盖,跑出来的线不那么直,还有皱纹,但练了20多天了,现在已经会了。” 她拿着一顶还没有完工的帽子,指着帽檐说:“就说我这道工序吧,练到第10天的时候,做出来一个帽檐,但宋师傅还是摇头。我又练了4天,才干出来一件叫师傅满意的帽檐。你看,现在加工出的帽檐非常平整,没有一丁儿点褶皱。”说到这,宋金鱼开心地笑了。
学徒工的志向—— 打工是为做老板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特意去企业的餐厅、宿舍转了一圈。餐厅设在厂房后,有800平方米,摆了5排桌椅,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就餐,中间还有一台电视机。正是中午时分,一些工人正在用餐。不锈钢自助餐具里,盛着黄豆芽炒肉、鸡蛋韭菜等家常菜。楼上就是职工住的套房,房间内水、电、卫生间一应俱全。 “与家乡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这里工作环境好,上下班准时。” 宋金鱼顿了顿又说:“刚来时也有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公司的规章制度严,二是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特别严。” “以后有什么打算吗?” “针头线脑中也有点金术!我要把做帽子的技术学到手。以后,如果有条件,我也要开个小厂,加工帽子、衣服之类的东西,不能出口自己做了卖也行。” “你的家乡与这里相比差距在哪里?” “这里工厂有订单,规模大,制度严,环境好。不过,用不了多久,我的家乡会赶上来的。” 据介绍,豪克服饰有限公司这批从菏泽招收的打工妹一共有26名,现在正处于实习期,每月400元工资。过了3个月的实习期,实行计件工资,一般月工资在500元—1600元。 相关链接
2月3日至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菏泽发展现场办公会议,提出实现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实施“西输东接”工程,加快菏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用3年时间,促进菏泽输出劳动力60万人,力争达到80万人。 2月14日省政府召开支援菏泽劳务输出工作现场会议,至目前东部669家企业提供岗位11·5万个,应聘人员达30多万人,已有4·43万人启程务工。其中,胶州市125家企业带着5000个就业岗位,在成武县、曹县举行了“西输东接”洽谈会,达成用工意向的有4000多人,现有2000多人已来到胶州。 □ 本报记者 于晓波 本报通讯员 赵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