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特派记者 龚海 片/本报特派记者 郭建政
大西南正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旱区的村民无不为取水而发愁。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德峨乡常么村的坝子里,两个天然形成的、深达近百米的水坑,成了全村人仅有的水源,被用来取水和洗衣。常么村苗族人的生活同这两个水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7日下午,15岁的杨胜明从坑里跑了上来,拿着洗发水,薄薄的头发还湿漉漉的。恰逢周六,在镇上学校寄宿的他一个星期都没有洗头了,回家索性在坑里洗个痛快。
坝子里其实分布着很多坑,足有十余个,从山腰的公路上俯瞰,如同一个个凹陷进去的陨石坑,还有水的只有两个。只见苗族人背着水壶走进去,从地面上消失,几个小时才见出来。
不进到坝子,就无法一探这些坑的深度,走近一看,眼光仍然无法探到坑底。吃草的牛马为了啃到坑边的几簇绿草,不顾危险不断靠近,蹄下搓出的泥块哗啦啦掉下坑,听不到任何回响,只惊得放牧的村民赶紧吆喝,把牲畜赶开。
弄杂村的苗族人告诉记者,在往年,这些坑里满是水,一般在5月份的时候水开始涨起来,漫过坑,漾到周围的草地上,然后越积越多,连坝子里的电线杆也被淹半截,坝子一片汪洋,成了水库,秋季的时候水开始落下去,但坑里的水还是会装得很满。如今,大半年没有雨水补给,满坝子的荒草,村民已经不记得上次被淹没的时间。
取水的村民下坑的头十米,可踩着厚厚的尘土,再下去就是一级一级湿滑的石头台阶,走下200多级,才来到出水口,这是一条地下暗河。
在取水点不远处,还有一个比之更深的水坑,这里则完全是苗族女人的天地。走下这个水坑30米,听到下面传来一片银铃般的说笑声。下到最深处,里面堆满了衣服和背篓,五六名苗族女人挽起袖子,卷着裤管,赤着脚站在漂满洗衣粉泡沫的水里,搓着衣服,捶着被单,搅得水潭哗哗响。
小孩子在坝子里玩耍,但玩不了几个小时,天一黑,他们依然得和大人们一样背水回家,50斤背不动就背20斤、1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