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9 10:10:00 我要评论
施晓亮 刘国栋 来源: 大众网何兴谦老人向记者介绍《西迁图》
何兴谦老人在自己画室门口
画室里摆满了老人五十多年来心血的结晶——《西迁图》
锡伯:兴谦老人与老伴在家庙
喜力妈妈(锡伯族原始家谱)
大众网-联通3G那拉提8月28日报道(特约记者 施晓亮 特派记者 刘国栋)在天山山脉的西段,有一座“乌孙山”,山的名字据当地人讲是与与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乌孙国有关系。在乌孙山以北、伊犁河以南的河谷地带,是中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县,这里就是我们将要走访的锡伯族所在地了。不过,严格的说来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省才是锡伯族真正意义的上的大本营。从人口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来,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而仅辽宁沈阳就居住着约5万锡伯族。
之所以选择察布查尔县,领队施晓亮说,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虽然是西迁而来,但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想要了解锡伯族的话,就只有在察布查尔了。
锡伯“名人”何兴谦
我们在察布查尔要去找的,是住在爱新舍里镇的一位叫做何兴谦的老人,这位老人是施晓亮十年前的采访对象,“当时采访他的时候就已经七十多岁了,现在去就是不知道他的身体怎么样了。”
在锡伯语中察布查尔的意思是“粮仓”,爱新舍里在锡伯语中的意思是“金泉”,爱新舍里镇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二百多年前的伊犁,当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徙到这片土地上时,伊犁河边还到处是林莽沼泽,经过百余年的开垦才有了今天良田万顷的景象,因此爱新舍里这个地名的由来便有着锡伯族的色彩。
锡伯族屯垦伊犁二百年后,许多扎根在这里的锡伯族人后代仍然不能忘记祖先当年西迁的壮举,“何兴谦老人花费了50年的时间,用油画描绘出了锡伯族兵丁和家眷告别老家沈阳,西迁到伊犁屯垦戍边的整个过程。50年,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说用了一生了。”领队施晓亮在路上这样介绍他十年前的这位忘年交。
左拐右拐,在县里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敲开了塔齐库街的一处民居,“老朋友,欢迎欢迎啊,欢迎你们又来宣传我们锡伯族文化。”一位头戴毡帽,身穿马甲精神矍铄的老人迎了出来,这就是何兴谦老人,十年的岁月在他身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老人依旧那么健康。
走过院子里成片的瓜果蔬菜,让到屋里坐定,我们就和老人攀谈起来。“这些年还是那样,平时就在院子里种种菜、养养花,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我的《西迁图》上。你看我这些诗,还有没整理完的呢。”说着老人拿出来一本《锡伯族西迁诗集》,来,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页面都有些破损,这些就是老人自己创作的关于锡伯族西迁历史的诗歌了。
“迁队出山是内蒙,穿东西乌珠穆沁;经素禾泰进隔壁,阡陌纵横牲足迹。黄沙茫茫望无边,石砾片片草木缺……”在老人的诗行里,似乎正有一队队的人马走来,细看去恍惚就是240多年前那西迁的锡伯族人……
梦回西迁
让我们回到公元1764年的那个早晨。
那天是农历4月18日,沈阳。晨曦中,锡伯家庙前已是人山人海。被皇上选中的1020名西迁官兵今天要与父老乡亲们辞别,开始踏上西迁的漫漫长旅。
18世纪中叶,正是满清帝国的顶盛时代,皇太极努尔哈赤完成了包括新疆在内的祖国统一大业。乾隆29年,为了加强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空虚的西域边境防务,乾隆帝在八旗兵中相对较棒的锡伯兵营中挑选1020名官兵,令他们西迁到伊犁屯垦戍边。
吃着送行饭,喝着壮行酒,锡伯家庙前已经哭成一片,虽然乾隆帝口头许诺:驻防满60年,锡伯官兵可以再回乡。但西迁军士和乡亲们都清楚,这次允许带家属,分明不是换防,而是长久驻防,遥遥万里,回来哪有那么容易啊!
西迁的路线漫长而艰苦。这条线路的大部分横穿现在的蒙古国境内:西迁大军出中前旗,经乌兰巴托、乌里雅斯太,翻越阿尔泰山脉进入新疆。
西迁大军不仅带着帐蓬、粮食、马匹、狗,还带着粮种、菜种,甚至火种也是从家乡带出来的:一种用芨芨草编的火绳。一根长长的火绳燃尽了,再引燃下一根。随军的还有萨满教巫师,他们相当于西方军队中的牧师,在鼓动士气的同时,他们也担当着锡伯语教师的角色。
《新疆简史》中记载:“总计官员10名,兵丁1000名,连同眷属3275人。这3275人是官方正式注册数。”而最终实际抵达伊犁的官兵和眷属数为4030余人。
在长达16个月的长途跋涉中,还降生了300多个新生命。
水有源头树有根
“走,到我的画室去看看吧。”老人的一句话,把我们又从那两百多年前的梦境中拉回到现实。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来历莫忘本”,绕过院子中央的菜地,客厅对面就是老人简陋的画室了,这句话则是挂在画室门口的一幅对子,老人指着这幅对联跟记者说,“人不能忘本,我之所以花了这50多年花我们锡伯族西迁,就是为了让后代记住,咱们西北的锡伯族是怎么来的。”
兴谦老人姓何。何姓是锡伯姓氏“何叶儿”的简称。他已经是西迁后的第七代人了。老人当了一辈子教师,教的是生物和历史,从来也没有学过绘画,是当年他在学校任教时,一位汉族同事为他买来了油彩,促使他走进了绘画的殿堂。“那时候看到油彩,我还以为是牙膏呢。因为开始学画的时候,我都用铅油子当颜料。”老人不知该怎么感激那位汉族同事,他向记者解释说,铅油子就是刷房子用的油漆。
说起画油画来,当年何兴谦因为绘画两次被当作“特务”抓了起来,幸亏被人保了出来,但在“文革”期间还是被扣上了破坏分子的帽子。为了更确切真实的了解那段二百年前的历史,以及西迁准确的路线,何兴谦老人自费走遍了伊犁河谷,寻访那些知道西迁事宜的老人。
“我画画用的画布是天山白布,一块钱多钱一米,要是用专业画布那的七八块。”50多年的时间,老人先后数次从走西迁路,废弃的画布画笔更是不计其数,才化绘成了眼前这46幅反映锡伯族西迁以来200多年历史的系列油画.老人说,他这辈子几乎都用在《西迁图》上了。
老人说着似乎有些累了,坐在画室的凳子上,独自看着围成一圈的那一幅幅自己心血描绘的图画,正午的阳光就这样照下来,画面中的人物个个体格健壮,面带坚毅的笑容,赶着牛车,骑着骆驼,在冰天雪地中跋涉前行,万里迢迢向西进发,前方是一片未知的天地,无数艰辛正等待着他们……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