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2011-06-21 21:18:00     作者: 施晓亮    来源: 齐鲁周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哈尼族 元江 哈尼 哈尼文 布谷鸟
[提要]


哈尼姑娘

  那诺梯田.哈尼人

  本刊记者 施晓亮 文并图

  歪打正着到元江

  去年5月,离“走进五十六个民族家庭”启程还有不到三个月,正在北京进行紧张筹备的我突然看到北京青年报上一篇文章,《哈尼人的梯田要申报世界遗产》,说的是云南省元阳哈尼族自治县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梯田文化要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据说,这是云南近年来申报世界遗产最具实力的一个项目。

  仅仅是报纸上几幅哈尼梯田的照片,就让我心旌摇荡,于是,当我在云南地图上标定将要拜访民族时,第一个就把元阳县圈定,尽管它是我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

  但我最终没有到达元阳。而是到了玉溪地区的地江县。

  这是第一次背离行程计划。都是因为该死的路!2月2日从西双版纳到元阳,中间须经过元江,元江到元阳的一百多公里路到处都在修路,便道被大型车辆轧得不成样子,途中又走错了路。此时前方记者只剩我一人,眼见天色已晚,我只能无奈地折返元江。

  晚上与县委宣传部领导接触,细聊之下,又兴奋起来。元江与元阳在50年代同属一个行政区划(蒙白地区),后来元江划归玉溪,元阳归了红河。元江的主体民族也是哈尼族,最早被媒体发现的哈尼梯田就在元江的那诺乡,据说,那诺梯田的规模和气势都胜过元阳。这么说来,我这是歪打正着了。

  元江县委宣传部领导对我们的采访极为重视,

  当地宣传部门领导见面聊起来,才知道他这一番话的原委。文革后,人民日报一位记者来元江采风,回去后发表了一篇文章《白去深处有人家》,写的就是元江哈尼族的梯田,还配了照片。后来,到了1996年,人家元阳把梯田宣传出去了。其实,元江与元阳原本就是一个区划(蒙白地区),到了50年代末元江才划归玉溪,元阳划归红河。

  那诺乡的梯田据说比元阳的要壮观得多。无论是规模还是气势。

  那诺乡有16760人,95%是哈尼族,

  潘浪壳村。倪立生,哈尼族的摩比,神旨人员,这让我想起彝族的比摩。哈尼族原来没有文字,全靠口传心授,在没有政府的时代,摩比基本上算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不仅哈尼族的历史和文化要靠摩比心记,而且方圆百里的百姓的姓氏辈份也要摩比决定。想想,几千人,一辈一辈地起名字,记不混,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到他这一代是第50多代了,传儿不传女,最小的儿子是法定继承人。10岁就开始学习,学到25,就可以独立执掌门户了。

  17岁时学了三年石匠,修水库,修路,搞建筑。92年以后,专门从事摩比。98年学习哈尼文。

  200多年前没有汉族,只有哈尼人,生活全靠梯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1957年,国家认定2套哈尼文字方案,2001年3月,玉溪地区有关部门把全地区的民间艺人集中起来学习哈尼文,在专家的指导下,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文化。

  回来以后,首先就用哈尼文把自己的家谱记下来。哈尼文是拼音文字,记音,念出音来了,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57年开始研究哈尼文,父子连名制,

  建成了沼气村,政府鼓励,出水泥,出技术,补助400元钱。

  哈尼梯田水沟现在是三面光。原来是土沟,一年要整理二三十次,

  地膜苞谷,杂交种。原来一公尺点三棵,亩产只有400公斤,现在一公尺点12棵,亩产达到一吨,

  布谷鸟节,染红粑粑节,每年的3月份开始算起,一年开始。哈尼族无文字,布谷鸟是玉帝放到人间的使者,布谷鸟一叫,人间就醒来,翻地,插秧,染红粑粑,糯米三碗,放一条泥鳅,献给布谷鸟。

见习编辑刘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