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百姓身边故事
□ 本报记者 任松高
本报通讯员 王汝辉 车田民
下岗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文登化肥厂的姜连奎也有过下岗的经历。他却说,他的“下岗”是好事,感觉很快乐。
在化肥厂的运行车间碳化工序,正在看着仪表的姜连奎给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生产化肥得用块煤,买回来的煤要把煤面子全部筛除。他从一入厂就干筛煤这个活,一直干了十几年。他们一班五六个人,一天三班倒。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每天都在煤场里筛煤。风吹日晒不说,整天弄得像个“灰猴”。夏天出汗多,个个都是大花脸。衣服摔打不干净,回家后只能挂在门口。尽管天天出苦力,1个月也就挣个千儿八百的。
前几年,厂里进行设备更新,筛煤有了筛煤机,他们这些“灰猴”下岗了。在经过一段技术培训之后,被安排到新的岗位。他现在上班就坐在这里看着仪表就行了,工作干净轻松,工资还比原来增加1倍多。“你说,这样的下岗是不是好事?”脸上挂着喜悦与满足的姜连奎反问我们。
在文登,像姜连奎这样有过下岗经历的有8000多人。
文登工业起步较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依托城里的一些大企业,采取与别人联办的形式,搞起了一大批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经济效益较差。
近几年来,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登下大力气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研发机构,并建起了23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两个院士工作站和两个博士后工作站。依托这些平台,他们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研发出大批行业领先的新产品,并打造出一批响当当的品牌产品。他们还以依托重点骨干企业,采取课题招标、项目对接、成果转让、联建实验室等方式,与60个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研发出新产品2000多个,引进新技术1700项,解决技术难题3000多个。文登还大力开展设备更新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文登工业在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使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的岗位消失了,原先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也随之下岗。如今在文登,4家水泥厂为减少能耗和污染,都是从外地买熟料回来加工,昔日推着小车运料、冒着高温烧制的工序取消了;许多机械制造企业购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原来的锻工、翻砂工等不见了;家纺产业推行清洁化生产,一些水洗工、熨烫工下岗了……
对这些因岗位消失而下岗的工人,文登通过技术培训使他们迅速实现了再就业,85%以上的人都在原单位被安排到新的岗位。
说起这方面的变化,艺达集团的许多工人都深有感触。
艺达集团是文登的一个大型家纺企业。以前他们都是靠手工和小机绣生产。由于效率低,为了赶交货期,工人们都得起早拉晚上班,没有节假日。加工产品时,要先把布料浆一遍,用染料把图案画在布上。绣完后再用水把染料洗干净,熨烫平整。现在,他们采用飞梭电脑大机绣,只要把图案输入电脑就行了,省去了浆布、画图案、水洗、熨烫4道工序,既节约了人力、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了效率。
崔永娜以前是个水洗工,两手泡在加有化学品的水里,天天弓着腰搓,手都泡“囊”了。取消了水洗工序后,她经过培训当上了看大机绣的技工,既轻快干净,每月的工资也增加了1000多元。
“以前,我们绣工连找对象都困难。由于常年加班加点,工资还低,男方一听我们是绣工就‘拜拜’了。”艺达国际贸易部的曹鲁超告诉我们说,如今她是B2级职员,不算业务提成和奖金,一年光工资就有3.5万元。现在她已经有了对象,男方条件很好,有车有房,俩人感觉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