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董卿 赵琳 贾瑞君
3月2日,在驻鲁全国政协委员赴京的火车上,3位来自教育界的委员对刚刚进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展开热议。
考官心中没有标准答案
山东大学教授、博导解士杰委员作为今年山东大学“自主招生”的考官,参加了今年的面试。
他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松心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带着应试心态去揣摩考官心目中的标准答案。”
解委员举了一个例子,今年的面试中有个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着“送礼成风”的不良风气,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学生上来就把‘送礼’这个问题批判了一大通,说得非常严重,但言谈中却让我感觉这并非他心中的真实想法。”解委员说,“只有一个学生比较特别,他首先从正面评价了‘送礼’这个问题,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尚往来’,亲朋好友之间、国家之间经常通过礼物表达感情,然后才提到了目前很多人曲解了‘送礼’的概念,使‘送礼’变成了一种不正之风。”
解委员说:“我不想评价学生们的答案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但在我心目中,最想听到的是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在面试中,解委员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从农村来赶考的学生碰到需要用英语回答的题目就直接放弃了,还有一些同学对目前社会上关注度很高的话题甚至从没听说过。”
他认为,这体现了城乡中学生信息源的不对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来自农村的考生有些不公平。
将偏才怪才纳入自主招生范围
山东大学副校长、威海分校校长韩圣浩委员提出,在2011年自主招生中,只有少数高校将“偏才”、“怪才”纳入选拔范围,这使“自主招生”显得有些片面。
韩委员指出,山东大学在2011年自主招生中首推校长推荐制,希望将“综合素质全面”以及“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潜质,可能在笔试中不占优势的”两部分学生纳入选拔范围,但中学校长给出的推荐名单中,尖子生居多,“偏才”、“怪才”寥寥无几。 “我认为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应该为偏才、怪才开绿灯,不能所有人一张卷。”韩委员说, “你对一个对历史特别有研究的学生考问眼镜的光学原理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呢?”
解士杰委员说,“今年大约有2200多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最后真正获得加分的可能不过百人,而且即使不通过自主招生,其中大部分学生也能考中这些名校,学生们对联考积极性高,有的是想要保底,有的则是借自主招生加分为自己增加挑选好专业的机会。”
“我建议高校应该加大投入,选拔有学科特长的人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韩委员说。
自主招生应该百花齐放
“自主招生现在弄得动静挺大,我觉得是个好事,这说明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导陈德展委员说,“这是学生进入高校前的改革,需要一步步尝试着做。我们一直呼吁‘不拘一格选人才’,但单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从国家层面来建立机制,统筹资源,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自主招生是教育部门为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格局、选拔高素质学生的探索之路。形式无需统一,本身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的。”陈委员说。“教育是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能搞‘大跃进’,我们都要静下心来做些事情。”
“未能摆脱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嫁接,是当前自主招生制度的最大缺憾。考生考了那么多次,最后还是只能收到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考生不但不能充分选择,反而加重了负担。由于高校仍然不能完全自主招生,联考就沦为了‘抢生源’的工具。”解士杰委员说。
3位委员建议,针对自主招生,考生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学好现有的文化课,提高综合素质。在选择学校时,不应图虚名,而应该针对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对有学科优势的学校。“只需要将自主招生考试当做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和高考前的演练,既要有进取心,也应有平常心。”韩圣浩委员说。
(本报北京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