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7 12:27:00 我要评论
来源: 半岛都市报孩子呱呱坠地,象征着一个生命的诞生。但是十月怀胎的日子里,这个生命已经存在了,城市亦然。120年的青岛,如今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青岛建置前是怎样的景象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顾那段老青岛村落的生活片段。
>>>村落 胡姓人多居住在青岛村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朝廷在今即墨市东20公里处的鳌山筑城设防,4年后设鳌山卫,下辖右、前、后3个千户所,其中前所设置在浮山,称“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当时的浮山所城既是千户所的驻地,又是其属下的一个军屯。自明永乐年间起,在屯的周围陆续出现了许多村庄,形成了一个局部性的小社会。
明代天顺年间,会前村渔民修造船只,结绳晒网就在于此。当时,孩子的一声啼哭,也会传遍湾畔的每一个渔家,据说,会前村有一条深沟,沟内有一眼不大的泉眼,往外流水,长年不断,过路的人渴了都会到这泉眼来喝水,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其叫做汇泉了。明末时期的渔民地位比农民的地位低,是受人歧视的,当时即墨县衙曾经颁布过《府示》,要求所有出海船只必须向衙门纳税,县衙给发其门牌油票,出海船中不得窝藏娼妓 ,一旦发现,其嗣后永远禁止出海。另外,还严格要求妇女不准下舱,一旦违规,立即严拿究办。
到了清代中期,青岛口已超越女姑口,青岛口逐渐发展成为比较繁荣的贸易港口。青岛口的居民,不再以渔民为主,居民多改从事海运、商贸。清末,今青岛市区大部分属即墨县仁化乡范围,今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范围属仁化乡文峰社,有2276户10131口人。当时有20多个村庄,当时的居民集中居住在青岛村、会前村、孟家沟(今大窑沟一带)、杨家村、辛家庄、鲍岛村和扫帚滩等。青岛河入海口,依山傍海沿河有一个小小的渔村,叫青岛村。在今天的迎宾馆一带,是当年胡姓人居住的地方,《胡氏族谱》里都有记载。后来,德占青岛后,青岛村被强制迁移。大部分迁到了上马镇一带,少数零星散布在青岛各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