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温暖于风土人情

2011-07-04 11:25: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穿过数千年的时空隧道,凝视着这真真切切的展现在面前的古城文化遗迹,去品读与体味当年的风土人情,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我的神经、我的思绪。几千年前,勤劳的先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撞击我的心扉,给我以启迪。
  据随行人员介绍,从出土的文物分析,几千年前,这里应是一处烟雾缭绕的小村庄。古代先人们在此群居,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学会并制作使用盆、碗及石凿、刀等生产生活用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在几千年前,我想这里大致应为这个样子吧。土墙、茅屋、柴灶、火炕,白天妇人们在家操持家务,每当夜幕降临,妇人们就用那炊烟袅袅,迎接男人们的耕作归来。
  这袅袅炊烟,代代传承,从久远的历史中一路飘来,时至今日,依然在东城仙的上空缭绕。
  现在的东、西城仙村名,即由遗址而得名。东、西城仙原为一个村,据村东龙溪寺碑记载,唐代将宋两姓迁此立村,因位于新石器文化遗址(人们误认为城址),故取名城前,在明崇祯年间日照县厉衮从日照巨峰迁入,改名厉家城仙。后因村庄扩大,才渐分东、西城仙两村。
  站在遗址上巡视,这里地势依山傍水,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绝佳位置。
  我想,这或许也是先人在此居住的重要原因。

  若此城确为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部落,那么遗址应符合新石器时代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据此分析,此地应遗留墙基、灶台、墓葬以及家畜、农作物等痕迹。
  由于未曾实际发掘,遗址的内在面貌无从查验。由此,我们谈到了文物的保护与发掘。为什么我们不主动去发掘呢?我特意咨询随行的老师。老师如是回答:“现在发掘工作多为抢救性发掘及教学性发掘,国家对主动发掘控制非常严格,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加强保护,制止一些对遗址的破坏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百闻不如一见。
  穿过数千年的时空隧道,凝视着这真真切切的展现在面前的古城文化遗迹,去品读与体味当年的风土人情,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我的神经、我的思绪。几千年前,勤劳的先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撞击我的心扉,给我以启迪。
  寻访文化遗址,仿佛就是与先民做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遗址不仅是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更是一个区域一个地方历史具有的厚重与从容。

见习编辑张艳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