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荣正在坐诊。
如今的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
4年前的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
赵太荣在观察患者病情。
□文/片 本报记者 高明兴
编者按:农村卫生是我国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不仅表现在缺药、缺设备,更重要的是缺人才、缺技术。为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济南市卫生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积极动员和支持城市大医院组织技术骨干下乡送医、送药、送技术、送设备,深受百姓欢迎,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送专家”,既解决了农民的就医需求,也有效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自2004年济南市卫生局组织开展“卫生支农”活动以来,已有近20批次来自济南市各大医院的技术骨干走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支农的医务人员达2000余人。他们深入到乡镇卫生院,为基层农民诊病送药,支农时间短则半年,长则数年之久。
这个群体与亲人分居两地,默默奉献却不广为人知。赵太荣,一位44岁的儿科医生,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之一。
“我知道,我作为一个丈夫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父亲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儿子也是不合格的,但作为一名支农医生,我是合格的。”谈及自己的人生角色,44岁的赵太荣言语哽咽,唏嘘不已。
赵太荣原是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名普通的儿科医生,本可以在高大明亮的现代化医院里坐诊、查房,像其他医生一样,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但赵太荣注定不甘寂寞,4年前他选择到商河县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支农,一去就是4年,与妻儿分居两地。而在整个济南市,像他这样默默奉献的支农医生还有很多。
1
产妇死亡激发支农念头
赵太荣是2007年8月1日到商河县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担任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的,距今已有4年时间。
4年前,赵太荣是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儿科大夫,职称是主治医师。那时的他,已经习惯了紧张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每天出入在现代化的医院里,对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这个名字一无所知。
对于基层乡镇卫生院,赵太荣脑海中的印象是:环境脏,制度乱,技术差。可以说,如果不是一起偶然的产妇死亡事件,赵太荣与基层乡镇卫生院间或许永远不会产生交集。
真正令赵太荣萌发支农念头的,是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的一起产妇死亡事件。悲剧要追溯到2007年4月,龙桑寺镇大胡家村一产妇在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顺产分娩一男婴,孩子出生后肤色红润,哭声洪亮。在胎盘娩出后不久,产妇突然出现口唇紫绀、呼吸急促、意识不清等休克表现,虽经心肺复苏、吸氧、抗过敏、药物治疗等多种措施抢救,产妇仍不幸死亡。后经专家组讨论分析,产妇死于宫缩较强造成的羊水栓塞。
作为专注于新生儿健康的医生,赵太荣知道,羊水栓塞是由于羊水及其内有形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产科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产妇死亡这一事件深深刺激了赵太荣。他设想,如果这名产妇来到济南,住进了现代化的医院,悲剧还会不会发生?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赵太荣认为,一定程度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及设备的缺乏导致了这起悲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生儿方面的医务人才极为缺乏,一旦有突发事件无从治疗。”赵太荣主动请缨,希望到基层乡镇卫生院支农。
2
初见的情景让人心寒
主动请缨到基层乡镇卫生院支农后,赵太荣多次想象过那里的情景,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当他第一次看到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的实景时,还是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这是什么地方啊!”
一排摇摇欲坠的平房既当诊室又当病房,有些房屋还要用铁丝吊着房梁以防坍塌,墙头的砖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卫生院大院里长满杂草,药房里布满灰尘,没有几种像样的药物,诊室透过天棚能见到外面的阳光,中间则是潮湿的墙壁。整个卫生院仅剩一个空壳,没有人正常值班……这就是赵太荣将要工作的地方。
与破旧的医疗设施相对应,龙桑寺镇的群众看病难问题十分严重。虽然村村都有卫生所,但是只能保障最基本的卫生需求,而且乡村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无论是商河县医院还是临近的惠民县医院距离镇卫生院都在30里路以外,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即便群众有车去看病,由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较高的医疗收费还是挡住了不少患者的求医之路。所以,镇卫生院不可避免地成为患者就医的首选。
然而,由于卫生院长期缺乏投入,硬件设备不足,工作、生活环境差,难以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仅凭原卫生院的实力远远不能满足病患的医疗需要,更别提专科专治了。
“门诊量每天5-6人次,业务收入每月1万余元,这些数字在大医院根本不可想象。”赵太荣初次踏进卫生院大院时,这里的医护人员已经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不少人选择了转行,整个医院基本停摆。
赵太荣现在回忆起当时的艰难仍唏嘘不已,“当时内心极其纠结,甚至有过想放弃的冲动。”
3
两例手术重获患者信任
产妇死亡事件最终以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赔偿患者家属4万元告终,但产妇的生命无可挽回,幼小的婴儿刚出生便失去了妈妈,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重新取得群众信任成了赵太荣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2007年9月,龙桑寺镇村民王某的小儿子突然抽风,并伴持续高热惊厥,体温达到40.2℃,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卫生院,当时接诊的大夫正是支农专家赵太荣。
“你们这里能行吗?不行就转院。”患者家属对卫生院并不信任。可根据当时孩子的情况,转院已经不现实,赵太荣当即为孩子进行了镇静、吸氧等急救措施,并用药物降低患者颅内压以防止脑水肿发生。经过一个小时的抢救,孩子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此后,“小孩有病找赵大夫”成了当地的口头禅。
当年11月,赵太荣和同事们又做了一例大手术。龙桑寺镇农民刘某出生时背部生有一肿物,40年来刘某一直侧卧,从来不能平卧睡觉。后来背部肿物急剧增大,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出现了驼背和脊柱侧弯。因为家里穷,刘某迟迟未去就医。了解到刘某由于害怕巨额医疗费不敢到大医院做手术,赵太荣主动到刘某家中许诺,一定让她看得起这病。
赵太荣从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请来了专家,经过近2个小时的精心手术,去除了患者背部生长43年的肿物。切下来的肿瘤重达8斤,长40厘米,为神经纤维瘤(良性肿瘤)。卫生院不但为刘某解除了病痛还减免了部分治疗费,按新农合政策为其报销60%的费用,实际上患者只花了1000多元。
“花了乡镇卫生院的费用,享受了市级医院的待遇。”两例手术使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彻底从产妇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虽然条件不尽如人意,患者和家属还是对卫生院充满了期盼。一面面期待的面孔,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使赵太荣不得不在现有基础上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治疗尽可能多的病人。
4
苦咸水越喝越口渴
龙桑寺镇位于商河县的东北部,距离济南有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车程。这条路,赵太荣已经走了4年。
在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不时有老朋友前来看望赵太荣。这时,他都会将泡好的茶水轻轻递上,然后尴尬地说一句:“有些咸,凑合着喝吧。”
“本来不渴,喝完水后就渴了,因为水里含盐量高一些,对于我这个喝惯了泉水的人来说,感觉很不习惯。”商河县地下水水质较差,浅层地下水以苦咸水居多。
洗衣服也成了难题,用地下水洗衣服和用海水洗衣服一样,洗完后一晒衣服就发白,后来赵太荣干脆不洗了,有脏衣服就攒着带回家让妻子洗。每次回家都带一大包脏衣服,而从家里回来,则多带几件干净衣服过来。
赵太荣在这里喝咸水喝了一年多,后来当地政府打了一口深井,水质相比以前好了不少,但水里仍然有咸味。
赵太荣的宿舍正好在产科病房上面,“只要能听到孩子的哭声,心里就踏实了,这说明孩子很健康。”每天伴着婴儿的啼哭入睡,赵太荣觉得自己距离新生命从未如此之近。
5
在家中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他刚来卫生院那段时间,经常几个月不回家一趟。”赵太荣在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的同事说。
即便是抽空回家一趟,赵太荣也时常被“抓壮丁”。一个周六的凌晨,一名产妇子宫收缩不良,需要专家会诊。赵太荣周五晚上刚返回济南的家中,接到电话后又连夜往回赶。这已经成了一种工作常态,只要有突发情况,赵太荣都会第一时间返回卫生院。
在妻子和儿子眼中,赵太荣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根本照顾不上,有时候一两个月不回家,其间也就见不上孩子一面。”赵太荣的妻子张明梅是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儿子赵中廷在历城二中读书,暑假过后便升入高三,踏上高考前的冲刺轨道。
张明梅和儿子也抱怨过,“家里就像没有他这个人一样”。各种家务赵太荣根本顾不上,上至照顾老人,下至辅导孩子,里里外外全是张明梅在忙活。
赵太荣坦言,妻子和儿子早已“视自己为无物”。对于这分“怨恨”,赵太荣说,“我知道,我作为一个丈夫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父亲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儿子也是不合格的,但作为一名支农医生,我是合格的。”
6
龙桑寺镇已是第二故乡
4年的朝夕相处,赵太荣已然将龙桑寺镇视作了第二故乡。
“这里的老百姓很朴实,时间长了都熟悉了,他们经过医院门口时都会和我打招呼。”说起这些,赵太荣很有成就感。
“说实在话,在这里工作很苦,上下班跨黄河、过浮桥,路途颠簸,水土不服,和妻儿常年分离,每天24小时都在备战状态,长年紧张工作身心疲惫,有时在睡梦中被惊醒,有时受委屈后偷偷流泪,但我们挺过来了。”看着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一天天发展起来,赵太荣感到很欣慰。目前卫生院承担着龙桑寺镇94个自然村及其周边地区民众的医疗、预防、保健任务,设有内、外、妇产、小儿、中医理疗、预防保健、眼科、皮肤科、痔瘘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配备有美国产彩色超声诊断仪等十余台医疗设备,提供24小时全天候门诊及住院服务。这和4年前的一片危房相比,恍如隔世。目前卫生院还辐射到了周围几个乡镇,甚至附近惠民县的病人也会过来。
随着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新农合报销比例显著提高,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的门诊量逐年上升。2010年,卫生院的门诊量为日均90余人次,营业收入达到了400万元。而4年前,整个卫生院的门诊量每天仅为5-6人次,营业收入每月只有一万多元。
“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里。”赵太荣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龙桑寺镇中心卫生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乡镇卫生院,“事在人为,当初医院工资都发不下来的时候,谁会想到我们能发展到今天?”
2008年,赵太荣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商河 我的母亲》,或许最能表明他的心境。诗中这样写道:
您最疼爱的小儿子从美丽的泉城跨黄河,过浮桥,陪伴在您的身旁……不遗余力,艰苦拼搏,为了能让踏在生死线上的您的每一个儿女,能多一分机会看到黎明升起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