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是座百年工业老城,伴随着“火”而生,煤炭、水泥、陶瓷、
琉璃曾是其象征和骄傲。
当时光的指针走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淄博的传统工业却相
继陷入困境,停产半停产企业占到了全部企业的40%,下岗职工超过
1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20%以上。面对严峻的形势,淄博市开始
了艰难转型。
几年过去了,浴火重生的淄博完成了从资源型向加工型、从传统
工业向现代工业的重大转变,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建材、
纺织、新材料生产基地,有12家公司、14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居全
省首位。2003年,淄博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733亿元,从几年前的全省
第六位一跃而至第三位。
从单一到多元
陶瓷是淄博的门面,博山陶瓷厂、福山瓷厂、淄博瓷厂、淄博美
术陶瓷厂……这些响当当的国有老企业,曾为淄博博得美名。但进入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老企业全面告急,到2000年,淄博原有的13
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只剩下3家。
陶瓷业的状况是当时淄博的一个缩影。淄博工业怎么了?
产权单一,机制不活,是企业缺乏活力的症结。淄博市决定从产
权制度入手,本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民营则民营”的原则,
通过出售、转让、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实现产权的多元化。
到目前,淄博企业的改制面已超过90%,区县以下已基本完成。
改革和改制给淄博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一些企业快速成长为国内
同行业的佼佼者。兰雁集团成为目前国内牛仔布和牛仔服装的最大生
产厂家,中轩集团牢牢占据着我国黄原胶市场的半壁江山,鲁泰集团
色织布的总产量位居亚洲第一,博汇集团的书写纸畅销大江南北……
凤阳集团从1998年起,企业效益连年下滑。2002年,市委、市政
府决定对其进行彻底改制,实行经营者控大股。改制当年,他们就自
筹资金4900万元新上了凤阳彩钢板项目,今年又投资8000万元上马15
万吨的镀锌板项目,在做大做强主导产品的同时,开始向其他行业拓
展。
从换皮到换芯
淄博市委书记张建国说:“要敢于对老企业、传统项目进行脱胎
换骨的改造,使企业不仅换皮,更要换芯,企业才能获得新生,才有
持续的竞争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打造企业“科技芯”的战役在淄
博展开。总投资46亿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国家重点技改项目——
齐鲁石化72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10月7日建成投产。万杰集团先后投
入几十亿,引进了新型聚脂切片生产线,年产聚脂切片23万吨,万杰
集团也由此成为国内化纤企业的龙头老大。山东东岳集团投资3亿元的
离子膜项目将彻底打破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
个拥有离子膜生产能力的国家。华光集团的“氧化锆增韧高档骨质瓷”、
山东工陶集团的“高性能连续氮化硼纤维”和“轻型结构功能一体化
装甲材料”、临淄齐银水泥集团的“高胶凝性阿利特硫锆酸钡钙水泥
材料”四个项目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新材料是淄博的特有优势,打造全国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是
淄博孜孜以求的目标,目前已见雏形。在有机高分子材料领域,淄博
成为国内最大的增塑剂生产基地,年产能力达到30多万吨,占国内总
量的三分之一。在金属新材料方面,淄博稀土材料生产企业年处理稀
土12万吨,居全国首位;兴亚新材料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氧化锌纳米
材料生产企业。
为造就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淄博市打破行业分割、隶属分割,
整合当地科技资源,成立了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从2002年开始,他
们邀请院士、专家与当地企业联姻,两年来共有100多人次的院士、
专家相继来到淄博,为企业把脉问诊,解决技术难题。
从算眼前账到算长远账
有人说,淄博是被“计划出来的城市”,由于工业结构的不合理
和一些短视行为,环境问题一度成了招商引资的拦路虎。
淄博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提出“环境立市”口号,决定向环
境要吸引力和竞争力。
2002年10月,淄博贴息8000万元,将15家水泥企业的42条生产线
全部迁出了城区,每年减少水泥排放量4000吨。与此同时,全市投资
1亿多元,完成了811条工业窑炉、178台锅炉的清洁燃烧技术改造。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路管道天然气2003年已输入淄博,市里进行强制性
推广使用,改变了原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削减了烟尘排放。新华
医药,东大、大成集团是市里的利税大户,但由于污染,某些项目被
责令停产。
新建项目无论多大,实行环保第一审批。他们先后拒绝了几十家
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外商投资项目。
经过坚持不懈的环境治理,淄博市空气污染状况大大改善,2003
年大气优良率超过300天,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位次前移了6名。
当地百姓和外来旅游者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淄博的天变蓝了,地变绿
了,水变清了,空气变爽了。一批批外商光顾淄博。今年1至9月份,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世界500强企
业中有6家走进了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