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新中国的同龄人
□ 陈书斌
2004-07-23 07:42:35 

  我是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响过5个月后出生的,算是新中国的同龄
人。如今我们的共和国已55岁了,我们这些同龄人也进入了准老年。
  上小学后,我学唱的第一首歌是《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新中
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到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
大文豪郭沫若作的,歌曲是马思聪谱的。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遭到了大饥荒,食品极端匮乏,
吃饭成了中国老百姓最大的问题,食品成了当时中国最金贵的东西。
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十岁左右,由于天天吃不饱,能吃顿饱饭成了最大
的心愿和最美好的希望,这些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人说,
我们这一代人是长身体时挨饿,长知识时缺课……
  新中国的同龄人真正能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很少。即从小学一
直读到大学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且不说“文革”的原因,即使没有
文革也很少有人能走进高校教室,原因是中高等学校太少。文革前一
个县一般只有七八所中学,中学也大多只设初中,完全高中全县也只
有一所。我记得,1964年升初中时,全班40多名同学只有7人考上初
中,没考上的便回家务农,当上了“小社员”。如此算来,再由七分
之一的初中生考上高中,七分之一的高中生考上大学,从小学到考大
学要几百个才能取一个。1966年8月“文革”开始,学校全面停课。
我只读了两年初中。后来,我们这些未读完初中或高中的学生被称作
“老三届”。老三届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家在农村的便务农,城镇户
口的便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有的到边疆生产建设兵团支
援边疆建设,还有参军的。那时,我们这些人当中上大学的被称作工
农兵大学生,不是考取的,是被选拔或推荐的。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我们这些新中国的同龄人
也都二十七八岁了,很多人已结婚甚至拖儿带女,恢复高考使之兴奋
和看到了希望。摸起了扔下10多年的书本纸笔,准备再搏一把,圆自
己的大学梦,走进高校的课堂。所以,刚恢复高考的前两年有一个有
趣的现象,同学岁数相差大,有的能差10多岁。
  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30年,还是“阶级斗争天天
讲”和“重成分、重出身”的年月。有多少因“家庭出身”不好的青
年遭到厄运,不能入党提干,不能参军参加工作,甚至不能上中学大
学。一句话,被社会打入了“另册”。有的人一出生就决定了他要在
农村干一辈子,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三中全会之后,这些“出身
不好”的新中国同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施展自己
的抱负。有人说,这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话一点不为过。
  新中国的同龄人有着较强的集体观念,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是
我们的亲身经历留给我们的。从小知道的便是集体化、合作化、公社
化、一大二公,城市公私合营,铲除私有经济。以后上学、上山下乡、
当兵过得也都是集体生活。就连说话也是“我们,我们”的。所以,
当年分田到户,有人很不理解,很不适应。尤其是“个体户”,总觉
得自己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荡漾于波浪之中,没着没落。好怀念
集体的温暖。
  新中国的同龄人,那时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做:生在新社会,长
在红旗下。我们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如今,我们这些人已经
55岁了,55岁,乐观点儿说叫做: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通过自
己的努力仍可为人生的晚霞抹上美丽的一笔,也就是说,在事业上也
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这些人极
少有高科技精英和高级管理人才,而从事普通的、熟练的劳动的人多。
有些,已面临着下岗或退休。
  对于上个世纪,我们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它像是我们的一个朋
友,一个亲人,一个师长,不管我们生活的轰轰烈烈或是平平庸庸,
都是这个时代把我们培养大的。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青山依旧
在,几度夕阳红。新中国的同龄人,愿我们一路走好。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从石头里敲打出金子
下一条:看太阳回家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