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学连载 -> 只有一个孩子

 

只有一个孩子(五)

2004-03-20 07:06:34 

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

  马的名字据说是她的姑姑给她起的。
  马的“”字,《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解是“秋天”、“天
空”的意思。我猜想,在给她侄女取以“”字为名字的时候,马
的姑姑最初一定是想取“”字的“秋天”和“天空”中所包含的辽
阔、高远的意思,期望马这个活泼可爱的小侄女将来能有无可限量
的前程,能有多彩美丽的人生,能有秋天里那样硕果累累的收获,为
她的父母、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争光。
  从人口的严格意义上讲,马不属于独生子女之列,但从她家庭
的实际情况看,她又是按照独生子女的有关政策生下来的,属于不是
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
  在马之前,马的父母也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说事实上马
有一个姐姐,叫马丽,生于1980年。但马丽生下来后没多久,父亲惊
恐地发现这孩子的发育并不正常,个儿是随着岁月的增长而长大了,
可言谈举止不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相反是愚钝古怪,智力
发育几乎是零,被医院鉴定为“弱智”。弱智的孩子不但没有给父母
带来快乐和希望,反而成了一块无形的石头重重地压在长辈的心头和
生活中,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作为家长,原本的希望宣告破灭,新的希望又是那样迫切地渴望
点燃。
  1984年的一个冬日,随着马的呱呱坠地来到世上,马的父母
乃至他们的整个家族那高高悬着的心,才纷纷稳稳落地。因为他们惊
喜地发现,马家的这第二个孩子,不但聪明伶俐,而且还长得美丽可
爱,她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不但清澈明亮,而且透露出对眼前这
个世界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也许是孩子的这双明眸和这种天使般的眼神,当然还有她那张天
使般美丽可爱的笑脸,才启发了她姑妈的灵感并为她起了“马”这
个寄托着马家无限希望的名字。
  马的父母极其普通。父亲马太石和母亲苏秀珍都是知青出身,
文革时到京郊的双桥农场插队并一直留在那里,后来分别成为双桥饮
料厂和双桥农药厂的普通工人。但由于双方工厂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加上弱智女儿马丽带来的生活负担,马氏一家对马的降生可以说是
喜出望外。马的到来也一如马家点燃的一盏熠熠生辉的烛光,让原
本黯淡浑沌的马家一下子豁然开朗、欣喜若狂般地重新看到了人生的
无限希望。
  事实上,马没有辜负马氏一家的期望。自打她一上学,她的学
习成绩便一直居高不下,她在学校的优异表现让出身贫寒的马家喜出
望外。为了让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读完小学之后,马不负众望,
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城内朝阳区距爷爷奶奶居住不远的慈云寺中
学上初中,同时也离开父母住到爷爷奶奶这边来。
  马很懂事,学习特自觉。她对奶奶说:“奶奶您等着我,等我
考上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给您挣钱!”
  马的这番话,奶奶信,爷爷信,爸爸妈妈信,马家所有的人都
信。因为上初中之后,马的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不但在学校名列前
茅,而且还被评为朝阳区的“三好学生”。她的成绩和表现,博得了
同学和老师的一致赞扬。
  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
  在马不幸遇难之后,与马同校的一位同学在一篇题为《消逝
的那颗星——记好女孩马》中这样深情地回忆马——
  我认识她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是一个昏暗的雨天,一切
都带着淡淡的灰色,忘记带伞的我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冷
冷的雨点就那么肆无忌惮地落在我的身上,也落在我的心里。这时,
她清丽的身影出现在小路上,手里打着一把黑雨伞。突然她向我走来,
轻声地说:“我家就在前面,我的伞先借你用吧!”借我用?她不会
在逗我吧!我暗暗地想,那她怎么办?“我没事的!”她边说边俏皮
地一笑。见她样子很认真,我撒了个小谎:“其实我家也在前面,也
用不着伞。”于是她不再坚持,善意地对我笑笑,然后,与那把黑雨
伞一同走了。
  至今,这件小小的事仍然感动着我。它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一方心灵的净土,那里居住着善良的人们。然而我没想到的是,
马的那份稍稍过分的单纯,竟会最终葬送了她的生命。
  在那个“流星雨”夜,她失踪了,我们全班更是每人得到了一份
由马的父母复印的报道。然而没有人特别地在意,大家总觉得,这
个邻班的女孩,早晚有一天会平安地回来的……
  在马不幸遇难之后,北京的媒体舆论更是或怒不可遏,或扼腕
长叹,像《“流星雨”为谁而下》、《少女“雨”夜失踪》等等,一
时间让马的名字与那场流星雨带来的骚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人
们在愤怒谴责凶手的同时,更多地探讨着青少年学生该如何防范行将
降临的意外伤害。  
  □ 杨晓升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只有一个孩子(六)
下一条:只有一个孩子(四)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