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陈清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这是非常可喜的。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看能不能有效聚集创新资源。 创新活动比任何其他投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都更加苛刻,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二个城市可以利用的不仅是本地的,而且包括全国,甚至全球的资源。但与此同时,本地的资源也可能外流。而创新资源向哪里聚集则看哪里有更好的市场环境。 区域经济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参考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描述投资环境特征的十一个要素,这就是基础设施;市场进入有退出壁垒程度;人员的技能与技术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诚信环境、金融安全和融资成本;与国际市场对接的程度;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对政府和办事机构的非正常支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政府监管的规制性、稳定性和透明度;政府的服务能力和行政效率等。在这些细节上的差别,会导致地区经济环境的巨大差异,由此往往就决定了稀缺生产要素的去留。 因此,即便在一个国家的同一环境下,各个城市的小环境对企业创新仍有很大的影响。不仅硅谷、新竹、班加罗尔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近年深圳的成功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很好的事例。几年前我们都很难想象,非大学、研究机构和国有大企业聚集,人才和科技实力远不如很多大城市的深圳,竟能成为我国的一个科技童镇。深圳正是以全国改革的领跑者地位,不断转换政府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形成了比较自由的创业环境,吸引并调动了创业者的积极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深圳也是从“两头在外”的代工起家,但是没有满足于“三来一补”的打工地位,在引进外资时念念不忘壮大自己。在“科工产业”几乎达到全国最兴盛的情况下,他们在全国首先感到了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可抗拒的约束力。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进一步改善创业、创新环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深圳的小环境造就了如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金蝶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避开子“重化王业”的陷阱,在增长方式转型的道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建设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建立起自由创业、创新和分散决策的体制机制;严格的实物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充分调动人们创新的欲望,并使那些产生创新欲望的人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条件、使那些成功的创新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使创新先败的人有机会东山再起。从而使本地成为创新人才聚集的洼地、技术创新的乐园、企业家创业的天堂、高科技创业公司的栖息地。
——摘自《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