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 - 枣庄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调实践,图文由大众网记者朱德泉、李冉、冯炜程提供
 
当前位置:首页 > 独立调查 > 枣庄千年煤都生死变轨 > 第四章 > 经济学家谈转调
齐勇锋:文化产业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和休闲功能,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把公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推动内需增长。

    文化产业在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4%;从业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对比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计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
    二是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8年,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加10577亿元,增长65%。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为592亿元,比2004年增长11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13亿元,比2004字增长40%。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营性单位数量明显增加,新兴文化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大量骨干文化服务企业涌现;2008年,在文化服务企业中,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分别有1582家和977家,比2004年分别增加587家和512家。近年来涌现出的骨干文化服务企业多为广告、传媒、电视网络公司、出版和报业集团、影视制作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单位。
    四是非公资本比重明显上升。在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中,2008年实收资本83238亿元,其中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3:52.5,写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有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外延扩张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在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以及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大幅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功能和特点,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把文化产业的振兴规划纳入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投资计划中,使文化产业总量在“十二五“时期大幅提升,从目前占GDP2.5%提高到5%左右,到2010年,提升到7%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我国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部门的合理比例和优化布局。
    (二)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创意和内容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诱导作用、溢出效应和引领作用,可以有效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创意和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对上游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发明有强烈的诱导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标志性的高新技术成果,如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比尔·盖茨发明的“互联网视窗系统”,以及视频手机技术等,都是在文化内容消费快速增长的诱导下,经过科研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而诞生的。这些重大技术发明一旦问世,往往会催生出一个新的文化行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对文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的产业化,利用市场机制生产出大量的创意和内容,而由于创意和内容能够通过现代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因而对经济社会产生的知识扩散和溢出效应,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比其他产业更为显著,从而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改善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而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间接的影响,使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从依靠投资和资源而转移到依靠人的素质、创意和技能方面来。
    引领作用,是指文化产业作为内容、时尚和符号产业与信息、旅游和体育产业日益融合发展,引领和带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会展、广告等对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提升作用。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作为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复苏和高速增长的引擎,对促进我国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休闲的功能和特点,可以有效扩大内需、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大幅减少。拉动内需,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成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上,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需求明显增加,展现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和休闲功能,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影视、演出、音乐、美术、动漫游戏、图书、娱乐、节庆活动、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幅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把公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推动内需增长。同时,也为走出后金融危机的阴影,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这种独特作用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所不具备的。
    (四)发挥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的功能和特点,可以促进就业增长
    面对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基本国情,必须采取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广泛就业的政策,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就业,把充分就业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开辟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要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发挥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就业形式多样的功能和特点,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研究生的重要产业部门。
    (五)发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巨大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可以促使中华文化快速迈进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深陷泥潭,却彰显中国因素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这在客观上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供了机遇。发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及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就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增长;要利用发达国家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争取更多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要抓住当前西方一些国家文化传媒资产大辐缩水的时机,推动我国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参与跨国重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中华牌”的跨国文化传媒集团,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

    ——摘自《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千年煤都今与昔   >> MORE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
老城区拆迁现场
老城区拆迁现场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科学发展看转调   >> MORE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
·胡锦涛在山东考察工作:打好转方式...
·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
·温家宝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侧记
·习近平:围绕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和改...
  经济学家谈转调   >> MORE
·冯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
·刘世锦: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于转变
·陈清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支柱产业
·金碚:如何正确认识产业升级
·常修泽: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
  他山之石   >> MORE
·北京“十二五”工业能耗要降20%
·世博留给上海什么遗产
·广东省“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纪实
·重庆两大经济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精彩重重”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望
编辑:张峰 余梁   视频:韦辉   设计:刘赟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