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 - 枣庄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调实践,图文由大众网记者朱德泉、李冉、冯炜程提供
 
当前位置:首页 > 独立调查 > 枣庄千年煤都生死变轨 > 第四章 > 经济学家谈转调
如何正确认识产业升级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发展应以人为本,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那么,什么是人的需要,一般认为是“衣、食、住、行”等消费需要。其实从经济机理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进一步显示了,人的需要不仅具有自然性(物质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从经济性和社会性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第一需要是就业,而能否就业,又取决于就业能力,以及从事生产的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如果缺乏就业能力,或者从事生产的企业没有竞争力,就难以实现就业。所以,工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为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过程,具体说就是使农业劳动向工业劳动转移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数亿农业劳动者必须向非农产业转移。
    而且,也因为中国劳动人口众多,在生产竞争中可以形成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所以,无论从就业需要还是发挥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是,在200—300年的世界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西方主导的工业化技术路线上,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是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通常更高。所以,如果沿着这样的技术路线,那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意味着低附加值、低效益、低技术含量。所以,人们总是追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并称之为“产业升级”,而且,以此为依据,将各类产业分为“夕阳产业”、“朝阳产业”等。
    工业化就是用更高级的生产工具来装备劳动者,因此,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和装备越来越强大,也就表现为工业越发达,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就会更高,这确实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规律。但这只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趋势,必须通过相当长的产业发展过程才能表现出来。而各个不同国家,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会有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受资源禀赋的影响很大,所以,产业变迁的具体路径会有很大差别。如上所述,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必须发挥劳动资源优势,从另一角度说,就是产业选择必须符合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因此,产业升级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变化过程,而是一个人的技能和素质变迁过程,产业升级过程也必须以人为本。所以,中国现阶段并没有“夕阳产业”,必须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尽管资本密集型产业是需要更大发展的产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而随着技术进步,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特点之一。实际上,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也往往是从高技术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环节进入的。
    这次金融危机更告诉我们,产业升级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可行的路径和适当的政策安排。要充分认识产业升级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而且,产业升级的含义不仅仅是产业间的替代过程,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产业内升级,即同一产业的技术提升、工艺革新、产品创新。特别是,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来说,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是形成“精致生产”和“精致企业”。
    关于产业升级或产业调整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重要问题,即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地位和发展。如本文前节所述,我们不可能以不发展工业的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不可能以不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其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有一些人提出过,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限制,人类只有以“零增长”的方式才能应对即将来临的“增长的极限”。也有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采用根本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重化工业技术路线的所谓“中间技术”,来克服大量耗费自然资源特别是消耗石油等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矛盾和导致的问题。但是,迄今为止,以上两种主张都没有得到实现。因为,现代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必然性,而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资源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较快增长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才能继续推进下去,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发展瓶颈现象。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工业化就会进入一个没有出路的“死胡同”,即不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不行,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又会受到资源约束:而且严重破坏环境,从而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其实,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浪费资源并不是一回事。“资源密集型”是指这类产业的性质是大规模地实现地球物质的形态转化,例如,将矿石转化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再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加工为工业或者建筑业产品。而这类产业是否“浪费”,或者不合理地“高消耗”了资源,则取决于工业技术水平。如果工业技术水平低下,资源、密集型产业就会是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而如果工业技术水平高,资源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低消耗和低污染产业。例如,在低技术水平下,钢铁是高耗水产业;但是在高技术条件下,钢铁也可以成为节水产业。
    其实,从经济机制上看,资源密集型产业同节约资源不仅可以不相互矛盾,而且具有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包括节能)的激励机制。20世纪70年代,就发生过两次“石油危机”,全世界都知道未来石油资源将会枯竭。但是,迄今已经30多年,石油替代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没有理由说在科学技术上人类没有能力解决节能和能源、替代问题,没有理由说这一问题的解决在科学技术上比上火星还困难。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风险过大,不足以激励足够的商业性资金进入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投资领域(特别是当石油价格波动频繁的条件下,不能支撑长期投资信心)。这说明,只有当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发展必要,同时资源供应趋向更为稀缺的条件下,节能和能源、替代技术的重大进步才有经济激励的基础。可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同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具有内在的互补性,而不是简单的相互替代性。
    我们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动向与大力主张发展新能源和“绿色制造”、“低碳经济”等的政策意向是并行不悖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形成节能减耗技术、能源、替代气技术进步的有效体制机制具有密切相关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摘自《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千年煤都今与昔   >> MORE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
老城区拆迁现场
老城区拆迁现场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科学发展看转调   >> MORE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
·胡锦涛在山东考察工作:打好转方式...
·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
·温家宝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侧记
·习近平:围绕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和改...
  经济学家谈转调   >> MORE
·冯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
·刘世锦: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于转变
·陈清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支柱产业
·金碚:如何正确认识产业升级
·常修泽: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
  他山之石   >> MORE
·北京“十二五”工业能耗要降20%
·世博留给上海什么遗产
·广东省“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纪实
·重庆两大经济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精彩重重”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望
编辑:张峰 余梁   视频:韦辉   设计:刘赟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