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 - 枣庄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调实践,图文由大众网记者朱德泉、李冉、冯炜程提供
 
当前位置:首页 > 独立调查 > 枣庄千年煤都生死变轨 > 深度调查 > 头条
枣庄:“转调”路上“破茧成蝶”
  “转方式、调结构也好,城市转型也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是凤凰涅盘,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枣庄转方式、调结构的是逼出来的。枣庄的唯一出路是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这是枣庄最大的科学发展观。”
  “枣庄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我看就是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之为!”
  ——枣庄市长陈伟对话大众网记者

第五章 

经营城市 “同城化”借力BRT
鲁南门户 “新棚改”连通大民生

乘客在现代化的BRT车上

枣庄市民在BRT站台候车

枣庄全民健身中心现在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枣庄中安房地产张涛经理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2010年5月,中央电视台连续第四年发布年度“经济生活大调查”,枣庄首次入选并位列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位。

  在山东门户网站大众网最为活跃的论坛之一鲁南论坛上,不少网友欢呼雀跃,转贴顶帖,感到“很过瘾”。

  陈伟开玩笑说:“幸福指数是个相对概念,和群众的预期相关。对于枣庄老百姓,幸福指数提高可能是件好事,至少说明他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枣庄的老百姓太淳朴、太容易满足了。政府决不能因此满足,更没有任何理由沾沾自喜。因为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为老百姓创造一个真正宜居城市的目标,仅仅是刚刚拉开城市建设这场攻坚战的序幕……

  城市建设攻坚战的序幕肇始于2008年1月4日,在枣庄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广大市民的家园。做好新一轮城市建设,是发展所需,更是人民所盼。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按照‘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民生’的理念,加快城市功能转型,提升鲁南“门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构想:推进城区一体化发展,壮大中心城区规模,把老城做新,把新城做靓,促进新老城区共同繁荣,加快形成“同城效应”。

  建设交通网络、数字网络两大支撑,缩短城区时空距离。

  探索建立大容量的BRT公交系统,建设快速、低价位的城际公交通道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把枣庄城市转型比做三大战役,发展煤化工,就像辽沈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其目的在于解决政府“吃饭”的问题;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就像平津战役,是重要的转折性战役,其目的是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如何实现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何为市民提供一个宜居、宜学、宜工、宜商、宜游的环境,加快城市建设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2008年5月4日,枣庄召开全市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要求要把加快城市建设当做夺取全面胜利的淮海战役来打,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号角由此吹响。

  城市建设事关城市发展的未来,甚至事关枣庄城市的生与死,本着对枣庄发展、对人民群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这场战役必须打!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

  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将会制约二三产业发展。2007年,枣庄工业化水平为59.4%,城镇化水平为47%,城镇化水平比工业化水平滞后12.4个百分点。枣庄服务业在全省落后的一条重要原因正在于此。如果城镇化水平过分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甚至会对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云南的东川,随着铜矿的枯竭,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培植起来,迅速衰败,最终被撤消建制。反之,同样是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培植起来的阜新,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协调,城市功能比较完善,通过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现在仍然在转型中发展。

  今后五年,枣庄的城镇化水平,要从47%提高到55%,达到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1万。城市建设这场战役,注定是攻坚战,是硬骨头!

  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必须把城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尽快缩短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枣庄是典型的组团型城市,五区一市十分分散。由此造成的城市辐射力、带动力非常差,有点像中医所说的疑难杂症”,大众网记者了解到枣庄中心区的历史演进之变:“从秦朝设立郡县制以来,滕州市和原来的峄城区的区域就是两大中心。400年前到万历年间,运河成为黄金通道,政治经济中心转到被称为“天下第一庄”的台儿庄。100多年前,铁路京浦线、陇海线修通后,随着煤炭的大规模开采,行政中心又转到了市中区。再后来,2004年,京福高速公路的修通,特别是下一步京沪铁路的运行,又把中心区搬到了薛城区。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中心城区建设问题。新城区、高新区、薛城区,再加上市中区和峄城区,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心城区。这五个区的城市资源非常分散,无法实现同城效应,所以,我们开出的药方就是老城做新、新城做靓,组团式、同城化发展。建设BRT,通过城际间的快速公交缩短各区间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同城化发展最现实的手段。”

  和其他12家已经开通BRT的城市一样,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不接受、不理解,反对声往往会持续一年以上。关于枣庄BRT项目的网上、坊间争议也一直伴随着BRT站台建设、道路改造、开通的全过程。

  所幸,这种声音由强变弱,一味地质疑变为探讨、变为献计献策。枣庄市交通局副局长魏成刚甚至干催把自己的网名改为“BRT有问必答”,在大众网鲁南论坛和网友交流。

  BRT开通前夕,正在延安干部院学习的陈伟干脆动笔,写了一篇社论:快速公交是实现同城化的唯一选择!第一,BRT是民生工程,枣庄有车族不到10%,却少则占用4车道,多则占用8车道,90%的群众只使用不到20%的道路交通资源。让80%老百姓享受更多的城市资源体现了社会公平。第二,是同城化发展的需要,新老城区相距教远,人口规模都不大,由于人流难以聚集,消费群体就难以扩大,商业业态就难以升级,同城效应就无法有效发挥。第三,是唯一的现实的选择。修一公里的高架,一个亿;修一公里的轻轨四个亿;修一公里的地铁八个亿。枣庄如果这条BRT修成高架,33个亿;修成轻轨,130个亿;修成地铁,300个亿。市财政对BRT的投入,一公里不超过1000万元。

  2010年8月2日,枣庄首条BRT线路试运行。市政府决定,所有市民免费乘坐一个月

  试运行后,有的有车族在网上开始质疑BRT凭什么这么“霸道”。帖子从第二条开始,后面几十个、上百个网民就回复说:你车里坐几个人?这个BRT是我们老百姓的车,BRT牛怎么了?BRT牛就对了。发贴人就说你坐BRT的是市民,我开车的也是市民。网友们又说你车里坐几个人?我们车里坐多少人?是一百多人服从你两三个人,还是你两三个人服从我们一百多个人?

  BRT开通的当天下午,就启动了十几条背街小巷的整治工程。陈伟说:我们早就看好了,修BRT期间动工会加剧交通拥挤,老百姓出行必然更加不便。BRT修好了就马上动工。

  第二天《枣庄日报》又发表社论:《既要办好城建大项目,又要办好惠民小事情》。

  BRT开通不到一个月,同城化效应就明显显现。枣庄市交通局副局长魏成刚告诉大众网记者:“8月2号开通还不到半个月,运送的旅客就达到了40万人次,高峰期一天运送的客人达到了4万人。老百姓从薛城新城到老城市中区去买菜、消费,逛逛购物中心再回来,心理上就把薛城和市中区当成一家了。新城区凤鸣湖公园,双休日呈现爆满状态,老城区的人坐BRT来这里游玩、消费,一下子又拉动了新城区的人气和商业运营。”

  通过建设BRT,对枣庄城市规范,乃至城市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提升管理水平,解决占道经营的问题,解决人、车各行其道的问题,建立起一种城市规范。同时,在全社会倡导文明乘车,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因此,建设BRT不仅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还是解决同城化问题,更是塑造了城市规范、城市公德、城市精神。

  如果把BRT建设看成是树立鲁南“门户城市”新形象的内力,那么动车组停靠枣庄火车站、京沪高铁枣庄西站的建设就相当于外力。

  2009年12月2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枣庄人民盼望已久的进京动车组在枣庄火车站经停,从此枣庄人不用再到外地乘坐动车上北京了。

  枣庄处在全国重要的铁路干线京沪铁路中间地带,在D29/D30次动车组开行前,在京沪铁路线上仅往返京沪的动车组就已开行6对。动车组经过枣庄却不在枣庄停靠,使得枣庄成为省内5座京沪铁路沿线地级市中,唯一没有动车组停靠的城市。动车组离枣庄人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远,市民出行如要乘坐动车,往往要到兖州、徐州甚至更远的济南。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枣庄火车站站台改造,实现动车组停靠。为此,市交通、地铁部门和枣庄火车站积极工作,在分管副市长的带领下,多次与济南铁路局协调沟通,研究和比选方案,最后确定由市政府和济南铁路局各出资50%共938万元对枣庄火车站站台进行改造。

  2009年9月10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听取枣庄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张宝民、枣庄交通局局长牛佳棠的汇报,决定自2009年9月25日起枣庄火车站开始经停动车组。

  2009年12月2日起,D29/D30次北京至上海、上海至北京动车组经停枣庄火车站。

  2010年8月25日,随着京沪高铁铺轨作业进入枣庄西站,标志着京沪高铁山东段开始全线铺轨。京沪高铁全线最快有望于2011年5月试通车,10月正式运营。

  这一切,不仅进一步改善了广大枣庄群众的出行条件,也大大缩短了其与北京、上海及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为枣庄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枣庄由此获得推动城市转型的宝贵外力支撑,为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奠定了“鲁南门户” 的交通枢纽地位。

  棚户区是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典型特征。能否把棚户区改造好,是衡量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用5年时间在全国“消灭”棚户区。山东则要求提前两年完成任务。

  “枣庄作为工矿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占全省棚改任务的54.5%”,枣庄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祥要求:“搞好棚户区改造,既是为历史还账,也是为未来发展蓄力,更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按照省里部署,千方百计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确保三年投入534亿元,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

  2009年11月6日,枣庄召开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动员大会,陈伟动情地说:“改革开放30年了,枣庄建市快50周年了,还有这么多老百姓住在棚户区里。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志,拿自己住的房子和这些棚户区对比一下,就不难找到感觉。杜甫曾发出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个古时的文人尚有这种胸怀,我们如果不尽快还上这笔欠账,就谈不上对人民群众有半点感情。

  据建设厅和建设部反馈的情况,枣庄出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从全国来看是最优惠的,在土地收益、规费减免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让利。

  在规划设计方案上,为群众着想,让群众住得好,不因为是棚户区而降低设计标准。

  在建设成本价格上,为群众着想,让群众住得起。向上争取,用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的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补贴,按年度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税费减免,细化优惠政策,能让的要让到位;社会筹措,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控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尽可能把成本价格降下来,真正让老百姓买得起、住得起。各级政府绝不与民争利

  在搬迁安置方式上,为群众着想,让群众住得稳。充分考虑棚户区居民生活实际。像退休老人可以申请在子女就近的安置点选房,60岁以上或身体严重残疾、重病的居民可以优先选房等。改造小区可以保留部分经营用房,一方面用来安置部分人员就业;另一方面用其租赁经营收入解决特困家庭廉租住房补贴、供暖补助、物业费补助等。

  一句话:“棚户区改造必须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同时,枣庄又从整体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战略统筹,整体布局。

  枣庄棚户区改造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旧房”变“新房”。这个理念只是个基本高度。就棚户区改棚户区,而周边的旧城没有同时进行改造,不仅造成城市建设的不协调,还给下步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二重境界,“旧区”变“新区”。这个理念把棚户区和旧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就提升了一个高度。全市目前有棚户区面积545万平方米,加上相关的旧城改造面积达到1170万平方米。我们将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一并考虑,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建设。这些全部改造完,城市面貌就能实现“旧貌换新颜”。第三重境界,“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这个理念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结合改造规划一些楼宇经济、城市型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等,注入城市发展的各种经济因素,让城市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市中区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大众网记者,市中区作为一个老矿区,是全市城市转型的核心区和示范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棚户区改造欠账多,任务繁重。他们按照打造“枣庄中心城区东部核心区、全市商业中心区和城市转型示范区”的定位,坚持统筹规划,不单纯就棚改抓棚改,把棚户区改造与加快推动城市转型、打造鲁南门户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保障性住房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完善功能分区,调整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

  2010年1月5日上午一上班,枣庄全民健身中心拆迁户冯国第一个领到了永安新型社区回迁安置房的新钥匙。据在现场负责回迁安置的同志介绍,市中区把枣庄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中涉及的五个村庄统一搬迁到永安新型社区。永安新型社区于2007年8月18日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410亩,总投资2.8亿元,社区规划布局合理,立面造型丰富,户型设计多样,从一室一厅到四室两厅等多种户型可供选择,建筑面积在45平方米到140平方米之间,可以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配套建设了部分商业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

  这里位于在市中区城区西部,原来一片布满废旧坑塘、工矿塌陷地的地方和几处棚户区,大众网记者再次采访时,这里已经崛起了一片靓丽的风景。如今的全民健身中心,清波荡漾,鸟语花香,昔日的废弃荒地,成了天水一色的优美生态区、休闲健身区。

  一湖碧水靓枣庄!

  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就很好地诠释了枣庄市委、市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三重境界:如果把全民健身中心仅仅当作一个人工湖、一个公园对待,这个理念水平就不高;如果把它当作一块城市绿地,就上升到了生态的理念;如果当作一个城市景区,就上升到了经济的理念;如果当作一片城市功能区,就上升到了城市发展的理念;如果当作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那就上升到了民生的理念,这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这是我们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全民健身中心规划先后作了五次调整,把湖面变成水系,把硬驳岸变成软驳岸,加入了商业功能,引入了鲁南水城、枣庄老街的概念,并最终落脚到民生上,成为广大市民健身休闲的场所,每一次调整都是理念的新提升。

  如今的全民健身中心已经成为市中新区的“灵魂”和城市发展的“发动机”。

  这种“不只旧房变新房,而是将旧区变新区,全过程政府主导,让利于民”的做法,被《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予以报道——《棚户区改造看枣庄》。

  一个城市的概念,不仅包括城区,还包括乡镇。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祥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城镇经济发展。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发展工业园区、转移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枣庄市委、市政府态度很明确:要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好处!

  在拆迁安置方面,滕州市的级索镇,出台了拆一还一、结算差价的政策,对于旧房的搬迁,镇财政每户补贴6000元,对选择多层楼房的,镇财政每平方米再补贴150元,每户交2万多,农民就可以住进新房;山亭区的凫城乡,对整村搬迁的村民实行两奖一补,平均每户村民只需交3万元,就可以住上100多平米的楼房。

  在土地政策方面,薛城区对实施整体搬迁改造的村,每腾出1亩土地,给予2至3万元的补助,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拆迁补偿等,征用土地再按照征地补偿标准给予补偿。在财政信贷投入方面,市中区,专门安排了奖补资金1200万元,并依托资产运营公司这个平台,融资3.8亿元用于农村住房建设。

  在财政信贷安全方面,山亭区把市里融资筹集的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的渠道放贷下去,确保了资金的安全。

  在枣庄,一个个农村住房集中连片建设改造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竞相而生、破土而出;一座座新型农民公寓楼扎根农村、拔地而起;一批批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搬进了崭新楼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不少农村成为了历史。

  枣庄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已经步入快车道!

  枣庄的城市建设,也迎来了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新城19个城中村已基本完成搬迁,涉及4万人,投入13亿元,为新城发展腾出了10平方公里的空间。目前正积极推进的5条道路建设,拉开了新城的城市框架。投入大量资金的新城规划基本完成……

  陈伟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转方式、调结构也好,城市转型也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是凤凰涅槃,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城市转型“一年吃苦头、三年有看头、五年尝甜头”,但“枣庄的城市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慢慢长路靠什么支撑走下去?

  陈伟说:“一座城市要有一座城市的精神。枣庄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我看就是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之为!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城市转型很成功。转得最好的德国鲁尔地区,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经济发展仍低于德国平均水平,失业率高于德国平均水平。

  枣庄,能否凭 “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之为”之气概,杀出一条中国资源性城市成功转型的“血路”来?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陈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59年春,胡耀邦同志到河南考察,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他将这幅对联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他说,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城市转型,实际上对干部“顶天立地”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的理念要“顶天”,就是要有准确、科学、高度、前瞻的战略思维;“立地”,就是要牢固树立“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群众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落在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上。这种幸福感很平实、很具体,就是:“要立足实际多办实事,努力使岗位更多一点、学费更低一点、看病更省一点、住房更舒适一点、物价更稳一点、空气更净一点、事故更少一点、治安更好一点”。

  这“一点又一点”的追求,永无止境!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千年煤都今与昔   >> MORE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
老城区拆迁现场
老城区拆迁现场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科学发展看转调   >> MORE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
·胡锦涛在山东考察工作:打好转方式...
·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
·温家宝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侧记
·习近平:围绕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和改...
  经济学家谈转调   >> MORE
·冯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
·刘世锦: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于转变
·陈清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支柱产业
·金碚:如何正确认识产业升级
·常修泽: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
  他山之石   >> MORE
·北京“十二五”工业能耗要降20%
·世博留给上海什么遗产
·广东省“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纪实
·重庆两大经济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精彩重重”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望
编辑:张峰 余梁   视频:韦辉   设计:刘赟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