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场走到现场,耳听眼看、真实感受成都的快速发展;从听介绍到看宣传片,共同见证成都7年统筹城乡之路……昨日闭幕的市委工作会不仅在会议形式上大胆创新,还首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我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列席,走进地方党委工作会议,了解成都的变化发展,为成都加快发展建言献策。
国情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表示,成都市委工作会这种创新形式,很有创意,可以更好分享大家的经验。“过去我们看了很多材料,也看了很多数字,有很多感触、但也有很多疑问,因为你没有亲眼见到很多东西。”在政协委员、成都雅升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梁刚看来,现在到现场看到了这些产业具体的发展形态,农民兄弟脸上的笑容,你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这个城市发展的成果,“这种形式让我更好地了解现实情况。”
而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对成都创新会议形式大加肯定的同时,也对成都7年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给予了评价,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
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告诉我们怎样以人为本
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真知来自于实践、创新来自于地方、政策来自于群众。”应邀列席市委工作会议的胡鞍钢,道出了心中的三大感慨。他认为,中国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和唯一的答案,更没有统一的模式,所以,在中国需要地方创新。而成都早在2003年就开始进行地方创新,实施城乡统筹的试验,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践、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创新、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转型。参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他还表示,自己将致力于对成都城乡统筹的推广,让全国更多地方一起来分享成都的经验。
胡鞍钢还表示,成都的统筹城乡改革,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以人为本。未来的发展,希望成都在服务、绿色、宜居、追赶和跨越、和谐等关键方面多着力。他认为,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就包含了绿色的概念,而且在今年的起步之年就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和进展,青白江区、龙泉驿区等地做了很多很好的尝试,成都的绿色发展在全国都是领先的。胡鞍钢还表示,成都的灾后重建成效明显,特别是看到都江堰等地受灾群众的新家园,感到非常震惊,而且农民能够很好地参与到产业中去。他预祝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早日实现。
既顾“现代”又顾“田园” 成都值得肯定
陆学艺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成都的变化太大了,简直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统筹城乡发展,成都走在全国前列。”陆学艺一谈起成都这几年来的变化和统筹城乡之路,语调就变得非常兴奋和热烈。尤其是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让他感慨良多。很多城市都只顾现代不顾田园,让城市变得水泥化和沙漠化,而成都把这两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宏远奋斗目标。
陆学艺说,成都出台的《关于全域成都统一城乡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在全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很多地方的媒体都争相报道。他认为,这个制度是真正破除了长期以来束缚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制度障碍,全面建立了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农民可以带产权进城,就业、参加社保不以丧失承包地为前提,完全尊重群众的意愿。成都改革的示范意义,一点都不亚于安徽当年的包产到户。
成都的经验:规划力执行力配合力整体推进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统筹城乡进程中,给了我三次冲击。”叶裕民认为,2003年,成都城乡一体化起点之年,对于这样的试水,各方声音不尽相同,统筹城乡深入到2006、2007年,这样的声音已经被“86%的满意度”所代替,而此时,还仅仅是成都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开始。再到眼下,2010年,我们看到了统筹城乡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所认同的共识,这非常难得,也是成都城乡统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不可或缺,也是最难得的基础。
“作为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很多地方都来学习成都先行先试的经验,而成都的经验在哪里?”在叶裕民看来,极强的规划力、部门的执行力、基层的配合力,让成都统筹城乡各个领域体制机制聚合形成了一套整体推进的体制机制,对于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今年,福布斯把成都评选为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这是不无道理的。”经过这几天考察,叶裕民吃惊地发现以往有所忽略的现象,就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的进程中,取得了和谐并行的效果,在她看来,这是成都理顺统筹城乡机制体制之后,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而这样的和谐并行,还将反推动一流的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如此一来,所释放的生产力将是非常可观的。
希望成都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王志纲 (“王志纲工作室”首席战略顾问)
王志纲是成都的老朋友了,见证了成都7年来的发展,感受非常深刻。就在前不久,他身居美国和欧洲的朋友打电话给他,看见了有关成都“熊猫故乡 典型中国”的宣传,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十年前的成都,别说代言中国了,连代言西部都不可能,而现在的成都绝对是中国、西部一个不可小视的城市,是一个能够代言中国的城市,与全球接轨。成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实现了难能可贵地“弯道超车”。
他还认为,成都这7年来的发展在高度、广度、深度以及关联度上具有特色。成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很好的优势,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成都一定大有可为,一定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大文章,实现复合型发展。成都具备了成为一个门户城市的条件,希望成都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短短几年的发展说明成都实践切实可行
辛文 (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教授)
“成都是全国开展统筹城乡工作最早的城市,也是持续坚持了下来的地方,这让大家感觉,未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实现指日可待。”辛文教授的评语,让人倍感振奋。
他说,成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用统筹城乡的办法,将这个上千万人口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建设成如今的模样,非常不简单,说明成都实践切实可行。作为经济学专家的他还认为,成都的下一步工作,是要在发展工业产业上大下工夫,而且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成都的工业化。同时,要继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成都的城市化和非农化。不过,未来的成都,更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必然趋势。他还认为,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成都,更应该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应早日把枢纽基础建得更加完善。现在,成都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下一步还要推进县县通高铁工作。
成都这几年的改革触动了根本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专门研究农村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员,党国英一直关注着成都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党国英说,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成都在统筹城乡之路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关键性的胜利,但还任重道远,需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公共服务的差距,成都通过7年的统筹城乡、通过走在全国前列的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城乡差别,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民开始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就业、社保、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这样的实践,让成都冲破了体制约束,意义非常重大。而这样的实践,也让关心、关注成都的党国英非常高兴,他表示,现在成都的农民,除了具备市民的身份和待遇外,仍保留了他们的土地,这等于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几年来,成都的改革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党国英精炼地概括为两个方面:权利的变更、服务功能的加强。在权利的变更上,成都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但仅仅赋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约束,那就是政府服务功能的加强。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工作,从这几个月出台的政策来看,可以展望出,未来成都没有“农民”,有的都是住在城外的市民。
可以说,成都这几年的改革,是一个触动根本的改革,是一个调结构的改革,成绩显示出她的不同凡响。党国英希望看到的画面是,当一个农民掏出一张名片,上面写着的,不是某乡某镇某村,而是成都市某某路多少号。
成都创造出很多值得全国推广的经验
林凌 (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地从一个点位再到另外一个点位,对于一位已经踏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确实是非常辛苦。但作为长期关心关注成都发展的专家,林凌全程参加了市委工作会现场参观,在发言中,林凌坦言,“虽然很累,但我很兴奋。”
一路走来,看到成都的飞速发展,林凌说他几乎彻夜未眠。林凌认为,成都这7年的变化确实是很大,每接触一次就能感觉到新的变化。在这短短的7年里,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创造出很多值得在全国加以推广的经验,实属不易。林凌表示,成都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落实中央的部署,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难题上进行了扎实探索。因为对于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探索要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究竟该走一个什么样的路径,成都的实践为解决这个难题走出了成功的道路。“而更为值得肯定的是,成都的探索实践,赋予了群众自我发展的权利,把农民应当有的权利还给农民,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财产上的以及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
城市规划发展和农民权益结合 是成功的
赵文欣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搞了七年了,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做法和办法,例如,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四大基础工程’,都是整体配套的,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作为此次市委工作会议的列席代表,赵文欣在会议召开的第一天,就和所有的参会人员一起实地参观了新津县兴义镇翔生有机农场、蒲江县西来镇白马社区等地,这让他对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了更为深刻的亲身感受。
赵文欣说,现在的农村改革,不同于上世纪的改革,现在的形势更为复杂,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成都的探索和试验,提供了一个思路,非常有改革的魄力、勇气和思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非常了不起。在他看来,把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农民的权益结合起来,这个非常重要,是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
成都“转方式”可产业与民生同步并行
赵国良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这几年发展步伐特别快,在产业、民生、政府服务等众多方面,都不乏创新,城市发展能力提升速度很快。这些发展的背后“主线”则是成都持续几年的城乡统筹路径,这是指针,也是推进一切的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那么,面对这一命题,成都究竟当如何完成这个“转变”?在赵国良看来,眼下,成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就是继续完善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方式的转变,用产业与民生同步并行的方式深入推进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转变。
与此同时,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成都可更多地完善产业发展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加速推进在建以及即将上马的项目,在建和已经上马项目都是存量,用存量牵引增量在成都聚集,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最终做强、做大产业,用以支撑城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长远目标的实现。
缩小城乡差距 成都走在全国前面
戴宾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成都市通过几年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作为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方面的专家,戴宾长期关注并研究成都的发展,而在对成都发展取得成绩加以肯定的基础上,他更为成都下一步的发展支招献策。
在听取了相关区(市)县的发言后,戴宾直率地表达了他的认识和看法。他认为,相对于成都整体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在发展速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成都实施东郊工业调整开始,中心城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戴宾说,看得出来,中心城区努力地做了很多工作,引进了很多大的项目,但在三产业的发展路径上还有待突破。应从认识城市发展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着手,在思路和办法上应改变过去抓工业的思路和方法,使服务业的集聚更加均衡、更加适度、更加科学。而说到会议参观中的所见所感,戴宾说,目前正在建设的成都东客站,将会成为在成都在四川乃至在中国更大规模、功能更强大的综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