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教育新闻 > 热点
本站搜索:

青岛将为“神童”跳级开绿灯 近期启动试点

2012-09-27 14:13:00    作者:单俊楠   来源:半岛都市报  

关键词: 跳级 青岛2中 开绿灯 青岛日报 自主招生
[提要] 按照计划,2012年,青岛首先在部分区(市)和局属学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 ,建立3~5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基地。青岛将拓宽义务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渠道,做到早发现、早培养,允许拔尖创新人才适当跳级。

  一两年就能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业?十四五岁就可以步入大学殿堂?这些听似不可能的事情未来却很可能在青岛变为现实。青岛日前出台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方案 ,在以往长期严禁跳级大背景下 ,首次为学生跳级“开绿灯”,四方区和市实验初中为全市试点。这项刚启动的超常教育实验备受社会关注,拍手者有之,拍砖者也有,不拘一格收人才与拔苗助长之间只隔了一层“窗户纸”,跳级能否为“神童”的成长助跑?整个公众都期待着答案。

  试点已定近期将启动

  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整个青岛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建设中小学校校内创新实验教室 ,以及驻青高校 、科研院所与普通高中合作培养学生机制,试点单位是青岛2中和39中。第二部分改革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即探索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学生的早期发现途径、跳级、转学等制度和个性化培养模式,试点单位已经确定为四方区和青岛实验初中。

  按照计划,2012年,青岛首先在部分区(市)和局属学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 ,建立3~5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基地。在学生选拔机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指导教师与设施配备等各个方面开展实验和探索。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青岛将拓宽义务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渠道,做到早发现、早培养,允许拔尖创新人才适当跳级。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市实验初中有关负责人称还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只是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有个大概思路,“现在还没定下什么时候能开始改 。”记者随后联系了四方教体局,获悉该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近期就将启动,原先只计划在44中一所学校推行,后来决定在全区中小学范围内执行,具体细节估计在节后就可能出台正式文件。

  应建立超常生培养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此份改革方案出台前,青岛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跳级、留级,高一、高二的学生也不能参加高考。

  24日下午,44中校长马鹏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一些天赋异禀学生 ,完全没必要初中、高中上三年,甚至小学也没必要上完六年。“我们今年有位毕业生叫谢欣悦,考西安交大少年班只差 0.56分,最后考上青岛2中。这名学生数理化方面特别优秀,有时候解题思路比老师还要简单 、直接,普通大班制课堂对她实际作用已经很小,而且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很强。我很遗憾,没有能够在初中提供给她更个性化的教育,帮助她更好地成长。”马鹏业说。

  “根据权威机构统计,大约有 1%到3% 的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常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找出这些学生,然后对超常学生跳级、转学等制度,提供适合超常学生的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模式。”马鹏业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其实早在今年春节后就着手进行改革准备,但时至今日,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层层选拔,偏才怪才被淘汰

  中国海洋大学招生办主任范其伟注意到这份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他说:“这符合国家高考改革、高校录取人才多元化的大方向,但文件一些地方还比较笼统,比如拔尖创新人才的认定标准,何种情况下才能跳级,拔尖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都没有解释清楚。”

  那同样是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高校自主招生这项制度虽有争议,但这毕竟突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限,一些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获得展示才能的机会,那么自主招生考试能够选到多少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呢?

  “海大自主招生考试一直都在不断探索,我感觉这些年海大通过自主招生并没有招到一些具有超常能力的偏才、怪才。这不是高校的错,而是偏才、怪才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考大学,就已经被层层应试选拔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所淘汰。”范其伟直言,这些年海大也招收过十四五岁的低龄大学生,但几乎都是外省学生。

  学生跳级必须要有评价标准

  “此次改革关注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对于那些‘特长生’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教育专家娄雷认为。

  他认为,“跳级”是教育主管部门长期以来都选择回避的话题,青岛这次教育改革方案也给出了明确的态度。“随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一些学生确实会在课堂上出现‘吃不饱’情况,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学生早已灵活掌握,这就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娄雷认为,尽管政策是好政策,但依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评价体系来确保政策能够顺利落实。以“跳级”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来确定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跳级,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跳几级,那么学校往往可能依然采用求稳方式进行处理,这就失去了改革意义。

  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泰山学堂副堂主张树永对此次青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也很感兴趣,他表示如果有可能,山大可以和试点学校进行合作,建立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青岛曾有7岁上初一先例

  市教育局“教育专家咨询团”团长、研究员翟广顺指出,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其实就是英才教育,而且英才教育在青岛教育界并不是个新鲜事物,青岛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先例。

  翟广顺翻阅了历史档案,发现原来早在1984年9月,青岛市教育局为改革小学教育提出5项新措施,其中之一是在省、市重点小学试行跳级制度。1985年9月9日的《青岛日报》刊登一则消息,当年的青岛二中破格录取了上海路小学7岁儿童高才龙为初一新生。

  据介绍,高才龙是5岁入上海路小学,一入学就越级读三年级,由于超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6岁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学了半年又跳到了六年级,最后凭借突出能力,被破格录取为初一新生,这在当时创下全国最小初中生纪录。

  翟广顺表示,推行跳级制“不能为了跳级而跳级”,也不能让学校自己鉴定超常学生,应当成立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与优秀教师组成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认定。

  ■专家建议

  警惕英才教育造成攀比之风

  翟广顺认为,跳级制度适应了超长儿童的合理需求。一般来说,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被称作超常儿童,约占人口1.5% 的比例,若放宽到135,则可扩大至3% 的比例,因此优异学生的培养空间很大。但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这部分超常儿童却被严重忽视。

  翟广顺指出,出类拔萃的人往往孤立受压抑。超常儿童的共同特征是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极强的求知欲,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较高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对新鲜事物敏感。同时,个性突出,有的甚至充满人格矛盾,表现既精力充沛又静若处子、既聪明又幼稚、既谦卑又骄傲,而很多人看到的往往是这些超常儿童的缺点,一些超常学生甚至被当成“问题”学生。

  翟广顺还担心,英才教育可能造成攀比之风,社会上流行的“羡慕嫉妒恨综合征”会给英才教育带来负面影响,这样就违背了英才教育的初衷。

  ■相关链接

  最小博士生年仅16岁

  辽宁省盘锦市张炘炀就是一个“跳级”的典型,10岁就进了大学的校门。

  张炘炀2岁多的时候开始识字,3个月识字1000个,5岁上小学已经识字2000个。小学一二年级各上了一个月,三年级上了四个月,四年级没上,五年级上了两个月,六年级完整地读完;初一、初二各上了半年,初三上了一年;高一、高二没有上,直接读高三,听老师上了两周课,就回家自习备考,父亲为他走上陪读之路,学校为他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还制定了培养计划。

  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单俊楠)(完)

孙海燕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