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李梦 济南报道
有消息说,于3月27日召开的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山
东省代省长韩寓群代表将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做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里浓墨重彩地提出山东半岛要加强与日本、韩国以及欧美之间的
区域协作;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与布
局,提升产业素质与竞争力,尽快把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优势转化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优势。为此,省政府决心以积极进
取的态度,充分利用与日韩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
的有利条件,构建山东与日韩产业协作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建设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
山东省政府将与日韩协作提至如此高度,是过去历次政府报告中
从未有过的。有分析认为,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是继珠三角、
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打造我国第四区域经济引擎的战略决策,
对国内经济全局意义重大。
一个可能:统一机构?
“成立专门的综合领导班子及其办事机构,制定目标,规划措施,
协调矛盾。”山东省经贸委在早些时候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胶东半
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中这样向省政府建议。
作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部门之一,山东省经贸委具体承担了
“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调研与起草工作。据了解,在确定加快建设半
岛制造业基地之前,原山东省副省长韩寓群责成省委政研室、省计委、
省经贸委、省统计局等部门兵分四路,对山东各地市和南方发达地区
进行调研考察,其目的是对山东的经济结构调整准备实践与经验依据。
今年1月初,四路人马一齐出动,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菏泽、济宁、
聊城三市经济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淄博、潍坊、德州三市经济结
构调研报告》、《山东东片区经济结构调整调研报告》、《苏浙沪经
济结构调整学习考察报告》纷纷汇集省政府。在此基础上,省委高层
领导认为,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是推进山东产业结构、所有
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步。
20年来,胶东半岛作为山东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制造业
基础优良,拥有承接日本、韩国及欧美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智囊人
士认为:胶东半岛如果抓住了转移机遇,就能加快发展步伐,逐步成
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面向全球特别是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加工业制造基地。
此后,省经贸委成立专门班子,对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现状与可能提出
了主导意见。在记者见到的一份措辞严谨的报告里,经贸委表达了对
建立半岛制造业基地面临机遇的敏感与喜悦。这份报告开头部分认为:
胶东半岛劳动密集型产业水平较高,生产规模国内领先,已经具备了
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在过去的时间里,已经显示
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这份报告也
强调:尽管如此,半岛内仍然存在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清晰,
城市经济发展缺乏协调与合作,产业优势不明显,层次不多,一般落
后产业还大量存在等问题。基于此,经贸委在最初的意见稿(也叫讨
论稿)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综合领导班子
和办事机构,主要围绕建设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深入调查,从实
际出发,研究具体的实施措施,协调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
题,进一步加强半岛内区域间分工的协调配套,优化产业布局,形成
错位竞争。在这样的机构范围内,经贸委建议“组织进行行政区划、
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但这个组织形式方面的“对策措施”在3月21日完成的修订稿中
被删除。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之所以删掉这个内容,是考虑到经贸委
、外经贸委、计委等部门将来的变化。在中央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方
案里,上述部门因政府服务和监督职能的转化将予改革。据有关消息
,山东省对这些部门的改革将在中央政府改革之后进行,预计省内的
改革要推迟到明年。因此,在中央政府改革方案尚未明朗之前,成立
一个新机构不合时宜。另一位政府高级官员对记者表示,成立一个新
的政府机构意义不大。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行为只限于
服务和监督。他说,如果真要成立一个部门的话,一个“联合招商局
”倒是可以考虑。
一个先后:“半岛城市群”的转向?
作为重要政府部门的经贸委,其表达的意见自然代表了山东省政
府的思路。从历史上看,山东省政府对于积极建设胶东半岛的策略并
非一朝形成。1992年开始实施的“海上山东战略”,就是政府有意宏
观调控的结果,而眼下胶东沿海地区的产业繁荣,无疑就是这一“刻
意”倾斜的硕果。在2000年山东省政府编制的“山东城镇体系规划综
合报告”里,构建“半岛城市群”的思路更是“海上山东战略”的延
伸与提升。有学者称,“海上山东战略”有效地调整了半岛区域内的
产业结构,使山东的渔业资源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半岛城市群”
战略膨胀了胶东各市的规模,使产业梯次结构有所升级,但有些城市
规模膨胀后出现发展支撑力不足或徘徊现象,其原因就是缺乏工业支
持。众所周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发展的前提首先是工
业化,没有足够的工业支撑,城市只能是座空城。从这一方面理解,
“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与“半岛城市群”战略在发
展顺序上的先后调整。尽管这种观点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我们仍然可
以猜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此次安排,或许有先构建“半岛制造业基
地”发展工业,然后积蓄力量、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的战略考虑。
尽管记者的推测难以证实,但省政府分明已经发现,面对迎面而
来的国际制造业转移机遇,岛内各市在承接转移时存在着或单打独斗、
或措手不及、大区域作战的战斗力不强等现实问题。
诸多因素的变化已经已经令各市日益认识到联手的重要性。
首先是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和产业配套制约日渐显现。
潍坊市经贸委副主任王永平说,制造企业选择的关键是看一个地区的
投入产出比,该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被外商看中的就是它的产业配套
与基础设施,在满足了外商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后,2002年潍
坊市累计吸引外商投资项目达3256个,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专家认为,潍坊市招商引资的成就有一部分是
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在水、电供应乏力的情况下取得的。2002年,
山东大旱,半岛地区缺水,青岛、烟台、威海的基础设施显现不足,
部分外商将产业延伸至内陆,而潍坊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和设施能力
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其次是机遇使然。与全国一样,山东半岛正面临着制造业发展的
重大历史机遇。从威海、烟台、青岛近年来吸引外资的投向看,资金
已由一般制造业向电子电器、光电显示、通信设备、生物技术等技术
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以及向重化工业、机械设备和汽车零部件等资本
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这样的产业布局单单依靠一两个地市的承载能力
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市地联手、区域承接、共同发展才是明智之举与
当务之急。
山东财政学院国贸系教授王蔚说,“日韩在金融风暴后认识到,
不与庞大的中国市场合作,日韩就只能是个孤岛,现在,从官方到民
间都已经认同与中国的竟合。它们与中国合作的首选之地就是山东半
岛。”因此,建立一个有能力承载合作的区域就成为山东省政府部门
的适时之选。
省经贸委一位官员说,从“海上山东”到“半岛城市群”到“半
岛制造业基地”,省政府一直扮演着主导者的地位,官方在企业与日
韩间的经济合作活动中作用突出,尽管这一习惯受到市场经济要素自
由流动观念的冲击,但许多人认为,政府其实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经济活动的成功率的。
3月27日,代省长韩寓群将代表省政府做施政报告。有消息说,
关于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部分,报告中浓彩重墨地提出构建山东与日
韩“产业协作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加工制
造业基地的目标。省政府将与日韩协作提到如此高度,是历届政府报
告中所没有的。
一个悬疑:黄三角制造业基地怎么办?
就在半岛制造业基地确立前,1月10日,山东省政府批复了依托
黄河三角洲在东营兴建大规模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请求。省政府希望这
个基地能够与珠三角、长三角一样成为新的加工制造业积聚地,并形
成山东范围内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展读两个基地规划方案,记者发现,其定位重叠,功能交织,目
标混合。是什么原因使政府部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做出如此相同的两
个规划?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相对于胶东半岛各地市,东营尚未
形成自己的工业优势,而青岛的家电与医药、烟台的汽车与新材料、
威海的船舶与食品加工以及潍坊的海洋化工与动力机械等都已享誉内
外。而东营除了石油化工非常发达外,其它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
业转移发展迅速,如果错失良机,就失去了发展机会。”他说:“目
前,东营还没有能力承接这一转移。它现在还仅仅处于开发阶段,而
迎接转移是要有产业基础的。”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与东营方面联系,在征求市政府对两个基地的
看法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省政府适时改变决策,说明政
府班子敏感务实,图谋发展的愿望迫切,但他表示,这样的决策对东
营的发展有影响。他举例说,如果半岛制造业基地获得了更加优惠的
政策,对东营加工制造业的影响会更大。
目前,东营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据黄河三角洲(
东营)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办公室主任朱建坤介绍,东营市目前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承接国内外加工项目打好基础,先期建设的1个市
级经济开发区和5个区县级工业园都是为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所做的
准备。
尽管两个基地近在咫尺,但还是有人认为它们可以在定位上各有
侧重。比如半岛制造业基地侧重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
团,发展一批国际知名的品牌等;而在黄三角制造业基地,则主要发
展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但事实上,在东营市关于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规划里,主导这
个基地的产业却是石油化工、盐化工、机械电子、制药、造纸、建材、
农副产品和高新技术。这些主导产业显然与半岛基地的发展方向相重
叠。
一个难题:谁来制定“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
“现在各地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北有京津塘、南有珠三角和
长三角夹击下,如果各市不尽快联手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将丧
失借外力发展自己的大好机会。”省经贸委认为,构建半岛制造业基
地才是增强竞争力的唯一出路。这样的认识在潍坊、烟台、青岛、威
海成为共识。但未来的“制造业基地”是何种格局?如何合作?各地
显得很迷惘。如果按照省经贸委“统一规划,协作配套”思路重点圈
定的汽车、船舶、石化、化工橡胶、新材料、电子信息、家电、纺织
服装、食品、医药等十大产业,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在这些产业
中的布局是相互交织的。比如纺织服装业,青岛与潍坊不相上下,潍
坊在产能上甚至超过青岛。汽车工业方面,青岛与烟台几乎相当。船
舶制造业方面,烟台与威海不分伯仲……在这样的局面下,如何统一
就成了一个难题。山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赵海成认为,最关键的一点
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矛盾。他说:“行政区划下的官员在执行经
济区划功能时将经济区划完全割裂。”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政府组织领导,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十分
必要”。起草经贸委这份报告的一名科长说:“好在都属山东省一个
区域,政府调控起来还是可能的。就像珠三角各市都属于广东一样,
划归制造业基地范围内的各市都会在省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协同作战。”
他说:“互补才能共同发展。”
但修订后的“关于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稿已将
“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删掉,到底由谁来制定“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
”就成为目前各市关心的焦点。不仅如此,各地政府还担心,一旦省
政府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划归其它行政市,它们将怎样忍住割舍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