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酒论坛

本站搜索:

满足用户精神需求仍是“粉丝经济”的基础

2015-01-27 16:08:00来源:钛媒体 文 作者:马丁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情感参与 满足用户 精神体验 精神力量 粉丝经济
[提要]“粉丝经济”总有一种万能狗皮膏药的即视感,企业哪里有个腰酸背痛,都能“啪嗒”粘上一块。这种情况下,粉丝的崇拜对象,不再是具体的产品或品牌本身,而是代替品牌和产品与粉丝进行交流的某种形象。

  “粉丝经济”总有一种万能狗皮膏药的即视感,企业哪里有个腰酸背痛,都能“啪嗒”粘上一块。至于有没有效果,鬼知道。

  而且从目前火烧火燎的形势看,大有与“互联网思维”并驾齐驱的架势,庙里头一坐,犹如救济世间苦难的大菩萨。络绎不绝的烧香客只要把两只红肿膝盖往地上一跪,几个响头下去,似乎就能美梦成真一样。

  当然是美梦还是噩梦,是神棍还是真菩萨,梦醒时分就能见个分晓,而且这光景离天亮也不会太远了。

  应该说,“粉丝经济”本身的商业逻辑还是很牛逼的,但是玩家们太虐心,玩的不是翻云覆雨,而是太监和宫女的戏码。

  赋予品牌满足用户精神需求的元素

  “粉丝经济”,字面上看,其实是对粉丝进行群体变现的商业解决方案。因为认同Ta,所以消费与Ta相关的产品。当然“认同”两字也不精确,应该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认同而产生的某种崇拜心理,这是粉丝的心理基础。

  由于粉丝可以从“被崇拜者”身上获得某种精神力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这是诱发崇拜心理的原因。这样来看的话,粉丝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粉丝经济”则是人群崇拜产生的经济衍生效益。

  但遗憾的是,商业市场上绝大多数品牌所提供的具体产品和服务,满足的其实只是生理层面的需求,即,用户对产品功能的具体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位于人的需求最底层。

  所以,品牌要形成真正的粉丝效应,首先需要将产品原本只能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功能属性升华到精神层面,赋予其满足用户精神需求的某些元素。

  比如,苹果一度有那么多的脑残粉,不仅因为苹果提供了最好的产品体验,同时苹果产品本身代表了某种流行元素。

  原因是,苹果高要求的工业设计,带来了一种优秀的感官体验。这种体验拥有市场主流产品所普遍缺乏的感官美,使得用户对苹果产品的考量,不限于具体的功能属性层面,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升华到了审美层面。

  而“审美”恰恰又是精神体验的入口。因为人绝大多数精神体验是需要通过“审美”这个前置环节来启动的。因此用户对苹果的情感,来自对产品审美产生的美学认同,满足的是用户心理层面对美的追求。

  所以,果粉对苹果的崇拜是一种美学崇拜,而“美学认同”作为流行文化的核心因素,是苹果品牌之所以能成为流行元素的重要原因。

  不过,即便苹果已做到了这种程度,我个人依旧认为,苹果的美学崇拜,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崇拜,原因是,这种崇拜产生的诱发因素,其实是来自于苹果的产品本身,并不是某种具体而人性化的形象。

  相较于粉丝对人的崇拜,产品崇拜的弱势是,无法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化粉丝的崇拜情结,反而常常出现衰退的迹象。

  因为,产品是作为死物而存在,人与死物之间缺乏丰富的情感延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来持久保护粉丝和产品的情感关系。

  另外一面,苹果这种依靠单一“审美”情感所构成的粉丝和品牌间的关系,也非常单薄,替代性很强。比如,三星如果同样能设计出苹果美学层次的产品,那么用户无论选择三星还是苹果,同样都能满足审美需求。

  所以粉丝的忠诚度相对较弱,产品和粉丝间除了“审美”这根纽带,没有其他元素能作为第二条保护绳。

  比如,粉丝可以幻想与范冰冰约会、恋爱,这是更丰富的情感延展,但如果粉丝对象成了具体产品,这种幻想和情感延展是很难展开的,难道和Iphone6吃饭?

  总体来看,品牌(或产品)本身如果不具备人格化的形象特征,粉丝无法与品牌形成精神交流。这种制约因素,导致果粉对苹果的崇拜是一种轻度崇拜,严格来看,把果粉视为粉丝还是稍显欠妥,不如视为深度用户。

  深度用户与粉丝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前者是产品推崇主义者,后者是对具体人格形象的情感投入而产生的严重依赖。所以粉丝的消费心理是,情感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往往大于产品的功能属性和产品体验。

  苹果的美学崇拜,虽然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但崇拜对象是产品这种死物。品牌除了单方面接受粉丝的情感投入,很难做到反向的情感输出。因此依靠粉丝单方面的情感投入来维系双方关系,这种关系想要长久维持下去是比较难的。

  为粉丝设立一个具体形象

  为了能充分释放粉丝的情感,便于粉丝将更多情感参与到品牌的体验中,为粉丝和品牌定制一个合理且具体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形象,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潜意识中的,至少可以代表产品或品牌,成为与粉丝沟通的中间桥梁。         

微信
初审编辑:
张静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