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的6月,我披着似火的骄阳回老家莱西赶赴一位堂弟的婚礼。人来人往中,我的乳名突然被改抽了“宏图”烟的本门族长辟头盖脸地喊出:“××吗?都当了记者了。好啊,当记者好,现到哪儿都怕记者,谁要得罪了记者,……”我的掌心被他的硬茧扎得生疼,彼此彼地,一切解释都注定苍白无力,我无地自容的苦笑只好算作众人眼里“谦虚”的标签…… 不仅仅在乡亲们眼里,在工厂、街道、村庄,一道道真挚而蓄满期待的目光里,在那些一生中也没能走出多远的人们的心目中,作为记者的我们,背心上刻满了多少被善良和纯朴放大了的“责任”——而事实上这一切,又岂是一名记者所能独立完成的社会答卷?而另一方面,当“市场”成为社会各领域最大的“股东”时,一些媒体面对“人气”劲抛媚眼,在追逐娱乐的路途中与下岗、特困、养老金、就业等已不再是“新闻”的“琐事”走成对面不相识……这也许正是竞争的多元化,或者说“蛋糕”的另外一些切法而已。 然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总有一些人们让我们感动,总有一些场面让我们直面而感奋异常,总有一些心灵让我们热泪长流,夜不成寐—— 在工人阶级主人翁的长长队列中,笔者有幸走近过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敬可泣的身影。一位名叫王为民的石油工人,人们说他是“雷锋”,据悉光好事就做了5000多件次,善款捐了3万多元;人们说他是“王进喜”,少活几十年,也要多出油,科研发明搞出近40项,最后殉职在技改现场……而他的身后,当地2000多名中学生为他写的同题作文,又怎么抹去人们心中长久的痛?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说起来,他们不如歌星影星“耀眼”,薪水更是羞于启齿,但谁能否认他们正是民族的脊梁、共和国的中流砥柱呢? 新闻是什么?什么是新闻?一家公司开业的帖子往往让大大小小的记者们摩肩接踵、趋之若鹜,随后“妙笔生花”地在次日的报纸上捅一篇“豆腐块”,这就是新闻?“会议+纪念品+通稿”、“绯闻+婚变+第三者”这就是新闻?新闻,在追随市场回归的路途中是否有些迷失了方向,价值取向若跟浅薄、浮躁、媚俗一起发育,哇哇落地的又将是什么? 困惑也许是片断的,真实却在遥远而美丽地永恒着。 生活是一面镜子,作为记者的良知被时时炙烤着。一位一生未婚、靠拾破烂为生,死后攒了70张存款单设立奖学金的菏泽老教师的故事,跟一位进城民工中了300万彩票大奖相比,谁更接近新闻的内核,谁更能悠远地穿越时间和空间?北京申奥成功日的前3天,在著名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乡,一位单骑走神州宣传申奥归来的热血男儿,在一辆逆行的农用车轮下“永不瞑目”了。如果不是记者风尘仆仆“迟到”的采访报道,英雄的威名也许会永远飘零在静僻的乡间小路上泛着鲜血的点滴殷红…… 每一次奋笔之余,一抹苍凉仍在心头若明若暗,不即不离。有多少爱需要牵挂,有多少麻木和阴暗需要在阳光下曝晒。试图卖肾救夫的张燕,捐肾救夫的鄂惠英,患白血病却笑看人生的女大学生董士梅,为植物人丈夫打官司的“沂蒙秋菊”胡金兰……每一次由媒体催生的暖流,哪怕只融化了冰山一角,也足以让生命感受希望,让阳光走近角落。 因为世上有缺憾,所以每一寸进步都显得更有意义,由此也让人们沉重的步履变得急促而有力。 因为有了舆论的“监督”,沂蒙山腹地某县政法委领导犬子的无赖恶行受到了法律的规纠,“沂蒙秋菊”胡金兰在夜行中终于看到了公正的阳光。舆论的锋利与坚硬,在此充分凸现。然而,让媒体从业者不能不正视的是,舆论在收获正义和推动进步的路上时时遭遇着巨大的挑战——黑枪、恫吓、新闻官司……3年前的一场新闻纠纷让笔者一生中的5个月如陷泥淖,一篇披露企业假兼并的报道见报后,报社大楼涌进两队人马,一边是企业兼并主的气势汹汹,一边是职工代表的慷慨激昂;一段时间里还夹杂着电话恐吓及来自内部息事宁人的不和谐音符。一个年轻记者的良知被生生地噬咬着,撕裂着……直到近半年后,全体职工拿着报道走进了市政府,市长宣布此次以牺牲职工合法权益为代价的企业兼并无效,一切才烟消云散,记者也得以解围。一些原本有血性的记者正是在历经类似缺乏“掩体”的新闻出击之后,从此走向了沉默,心灵中的责任之墙轰然倒塌……舆论监督自身,亟待呼唤一种来自源头的法律壁垒的庇护。 新闻,永远在路上。也许收获中仍然会掺杂着缕缕苦涩,也许欢乐中仍会伴随着诸多困惑与期待,但既然选择了她,就让我们热爱她吧,心如止水;拥抱她吧,就像雕刻自己绚丽的生命,因为我们是记者! (济南)丁秀胤 丁秀胤:男,《山东工人报》新闻部主任。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