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和揭露性新闻的采访,记者遇冷脸、遭谩骂是家常便饭,弄不好还有拳脚棍棒之灾。所以,培养和锻炼记者的“危机处理”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一、智破“接近危机”。接近采访对象,获取采访对象同意,赢得采访机会,是采访取得成功的关键。采访对象婉拒或谢绝采访,或是有难言之隐,认为记者所要报道的内容,会对他产生不利影响;或是采访对象一时太忙,没有时间接待采访;或是采访对象正面棘手问题,没有心思接受记者采访。这时,记者应摸清采访对象心理,设法“攻心”,争取采访对象的合作和信任。 去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我到寿光市一个乡镇采访一位私营企业家。落座寒暄之后,这位私营企业家对我说:“交个朋友可以,采访就免了。”怎么也不接受采访。从交谈中了解到,原来他是怕“露富”,怕“出头”,怕宣传出去惹来一身“麻烦”。我不急着进行采访,而是同他谈心交心,打消他的顾虑,临走时我说:“你再考虑考虑,我等你电话。”当天下午,我正在一家企业采访,接到他的电话,约定第二天上午他接受采访。 二、化解“话语危机”。在采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采访对象不愿意、谈不出、谈不好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采访陷入僵局。遇到此类情况,记者要学会引导:冷场的时候,耐心启发,循循诱导;跑题的时候,悉心引导,巧妙转移话题;不愿谈的时候,融情说理,说服劝导,或者巧设话题,迂回诱问,从而化解采访中的“话语危机”,保证采访的顺利和成功。 辽宁日报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山区女农场主。采访开始非常顺利,可当记者问起办农场的初衷时,她却关上了话匣子。看到荒郊野外山上这间兼作卧室的农场经理办公室,记者委婉地问:“晚上一个人住在这里不害怕吗?丈夫怎不来帮一把?”这一句话打开了女人的感情闸门。原来,她的丈夫是一个搞房地产起家的“大款”。在城里一个学校当校医的她,虽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悠闲生活,但却感到精神空虚。为了证明女人存在的价值,更为了“作为树的形象和丈夫站在一起”,她从沈阳城里来到乡下,不辞辛苦,不惧风险地领办了这个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金穗高效农业示范园。最后,她一脸得意地告诉记者:“起初只是想到乡下找点事做,散散心。不曾想,越干身心越愉悦,越干越有瘾。” 三、防范“人身危机”。记者采访被打的消息,近来不断见诸报端。记者进行批评性采访报道,行使舆论监督的职业权力,不可避免要触犯采访对象及相关利害人的利益。其中有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人,不是诚恳接受监督,正确对待记者的采访,而是对记者进行谩骂、侮辱直至大打出手。因此,在进行批评性报道采访时,记者应增强防范意识,注意自我保护。 采访之前,对采访可能遇到的情况要有所预料,有所准备,考虑好几套应急方案。采访中如发生不测,要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力避激化对方对立情绪。事态爆发之初,记者可以以理相劝,平息对方激动情绪,让其明白过激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旦发生冲突,要有临机脱身的方案,要考虑如何想方设法报警、告知有关单位等。实在难以脱身,记者在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同时,尽量保护好证据。 (潍坊) 慈兆庆 慈兆庆:男,《潍坊日报》政教部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