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新闻、专题、纪录片等电视宣传无不是对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无不是对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人类活动的反映,无不是对事物和活动发展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记录与传播。由于事物活动时间的短暂与漫长及空间微小与宏大所具有的不依主观意志为转移、变化的复杂性,作为已具备基本职业素质的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必须善于获得这种工作的时间自由和空间自由。 一、电视记者必须善于获得时间自由 首先,必须获得准备时间自由。一名电视记者一旦接受采访任务,必须首先考虑时间安排,即什么时间到达现场,什么时间拍摄什么情节,什么时间拍摄结束,什么时间制作节目,什么时间播出等。 从中央电视台1997年以来的柯受良飞越黄河,香港、澳门回归,葛洲坝、小浪底大坝合龙等一系列特别节目报道看,电视记者无不于报道之前进入现场,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采访有关人员,悉心安排各拍摄场景的出现时段。如中央电视台在对澳门回归的现场报道之前,就为7个记者点在时间上划分了5个报道时段,获得了准备时间上的充分自由,为成功地报道澳门回归奠定了基础。当然,有的突发事件没有给予记者充足的准备时间,这就需要记者凭借自己专而杂的良好职业素质,来获得此阶段上的时间自由。 其次,必须获得拍摄时间自由。电视画面传达给观众一定的信息、理念、情绪需要一定的时间。新闻事件的事态变化有时瞬息万变,有时非常缓慢甚至停滞,这就要求电视记者根据事件本身发展变化的状态,或抓拍抢拍,或耐心等待。 科教片《基因与转基因动物》中鸡蛋孵小鸡的全过程,仅几十秒钟的画面。记者为了获得这几十秒的画面资料,就耐心地断续拍摄21天。 第三,必须获得制作时间自由。电视节目制作是获得时间自由的关键,在制作节目时,工作人员可根据节目具体需要,将时间“拉长”或“缩短”。纪录片《剑之魂》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云南省镜康县缉毒副队长王世洲在一次缉毒斗争中为国捐躯,在下葬前,他85岁的老母亲,两眼无泪,神情木然,不顾劝阻,拨开众人,来到儿子灵柩前念叨着,“咱们不是说好的吗,你怎么走在我的前面?”同时出其不意地打了儿子一个耳光。这一个耳光有爱、有恨、更有无奈。在片中,这一耳光被处理成慢动作,拉长了时间,使原本非常感人的细节,随着时间的拉长,更增加了感染力,使观众凝滞悲闷的情绪得到了泄洪般的释放。 二、电视记者必须善于获得空间自由 这里所说的空间即电视记者拍摄的空间画面。新闻画面都是对一定空间内的事物发展变化场景的纪录。因此要拍出好作品,必须在拍摄新闻画面时善于在空间取舍上获得充分的自由。 1、必须获得拍摄空间自由。如中央台对香港回归盛典交接仪式的报道:当英国的米字旗缓缓降落、中国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紫荆花旗徐徐升起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亿万华夏儿女,谁不为之动容。但是如果画面只停留在两面旗帜上,未免过于单调。因为此时五星红旗的升起,其内涵极其丰富,她包含着从屈辱割地、遭人奴役到不断斗争、坚决收回这一漫长的斗争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在升国旗的短短时间内,镜头切入英国查尔斯王子的黯然神伤;切入末代总督彭定康的低头哀叹;切入江泽民总书记的昂然正气等一组画面,使亿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像这样在空间画面上把握得这样成功的范例实不多见。 2、必须获得制作空间自由。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新闻效果,我们在节目制作时根据具体情况,必须充分获得制作空间画面自由。如澳门回归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记者摄入江泽民总书记和朱基总理到达机场走出机舱的空间画面时,总主持人白岩松一句“对江主席和朱总理来说,澳门的景致也是新鲜的”之后,其空间画面随即转入中葡友谊大桥、澳门大学等澳门建筑名胜,使观众刚刚目睹领袖风采之后随即又领略了澳门风光,并因之情绪振奋。在制作时,还可以根据节目需要,将空间放大或缩小。如2001年9月1日中央台报道的微雕艺术《最小的牛》将零点几毫米的微雕之牛通过放大技术,显现于观众眼前,使观众得到了美的享受。再如科教片《宇宙与人》将若大一个银河系或一个新星的形成空间通过处理缩小到咫尺荧屏,使人一目了然,得到愉悦与满足,均为获得空间制作自由的结果。 时间与空间,在表述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其客观存在是宇宙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是相辅相承,互相依赖而统一的。空间是时间载体,时间是空间的存在过程。在我们具体拍摄工作中,是很难将时间和空间割裂开的。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了空间画面,同时也记录了时间;在利用时间的时候而完成了空间画面的记录。因此,记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也是不能分开的,而且两者往往是同时获得的。 电视记者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时空自由,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新闻理论修养及新闻实践修养,否则,获得电视新闻工作的时空自由是非常不易的。 (聊城) 赵克波 赵克波:男,冠县广播电视局编辑。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