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菜博会是一次盛会。既是蔬菜的盛会,也是新闻的盛会。在这个由一个县级市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有两种人最活跃,一个是农民,一个是记者。 农民是新闻的制造者,记者则是新闻的传播者。两类人的碰撞使一个小地方“燃烧”成了世人注目的地方。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2年寿光菜博会的报道,而且着实过了一把记者瘾,在十几个日夜里,与农民一起“燃烧”。 菜博会之前,我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了认真准备。前两届菜博会,都因为别的采访任务在身,未能在菜博会上“燃烧一把火”,一直引为遗憾。今年,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个彩儿。开幕当天,写了一个例行的消息,这个难有什么个性。 此时,我知道好戏还没开始,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因为,开幕的主角是各路官员,而菜博会真正的主角——农民,还没有在舞台上开始演义他们的传奇。我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农民的“燃烧”。 我盯住了当地农民的一个领头人物王乐义。这个发明大棚菜的农民,在开幕仪式上胸挂贵宾卡,和中央以及省市县领导们坐在了一起,当我数码相机的镜头聚焦他那张写满沧桑的黑脸时,我知道这位看上去平静的“菜王”其实内心里一定百感交集。作为寿光农民的代表,王乐义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这时,我的镜头又延伸了一下,我拍下了与王乐义相距不远的寿光市委书记徐振溪,在寿光农民的这个盛大节日里,他作为地方长官,农民的头儿,又在想些什么?在当下,大棚蔬菜已经种遍全国,寿光菜早没了一枝独秀的日子,在竞争对手日渐增多而且强大的今天,寿光菜还有优势吗?当我在会议的间隙,向王乐义和徐振溪抛出这个问题时,他们回答得非常积极,似乎这也是他们此时十分想对外界倾诉的一个问题。打造品牌、推行标准化和“公司加农场”是寿光人新的制胜武器,寿光农民因为拥有了这三件新法宝,对蔬菜发展的未来走向显得很有信心。面对竞争,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把这个题目做成了主持与嘉宾对话的形式,结果在《大众日报》热点新闻版头条位置大幅刊登,被评为当日优稿。 我又把目光对准了一个来自大寨的特殊农民郭凤莲。在这次菜博会上,郭凤莲因为荣膺“全国果蔬十大人物”,特意赶来受奖。当这个操着山西昔阳口音的中年妇女,在国际菜博会的背景上晃动时,镜头的定格就有了不一样的意思。望着郭凤莲,我总摆脱不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自己在望着一段历史。在“全国果蔬十大人物”事迹报告会的会场,当我在主席台后的沙发上与郭凤莲对面而坐时,意气风发的铁姑娘向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大寨,讲述了大寨人对寿光的印象,讲述了如今大寨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大寨“铁姑娘”做客菜博会》发表后,反响强烈,被评为当日优稿。 我的眼睛始终放不下菜博会舞台上那一个个活跃的身影。也许昨天晚上,这些农民还一身泥水地在大棚里劳作,但今天他们却站在属于自己的展台前,自信地向各路客商推销着自己的绝活:黄荣名,满嘴新词说葡萄;肖安华,守摊遥控大买卖;燕兴华,奇异水果夺人目。《菜博会上看“明星”》在《大众日报》地方新闻版头条发出,又被评为好稿。 没想到,“燃烧”的高潮却在闭幕时分。菜博会持续近20天,最后却是闭幕难闭馆,四面八方的参观取经者依然络绎不绝。 兴奋着农民的兴奋,激动着农民的激动,“燃烧”着农民的“燃烧”。身历寿光菜博会,犹如品尝了一道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大餐。不停地按动快门,不停地敲击键盘,共发稿15篇,其中各版头条6个,对菜博会来了个“全面轰炸”。 菜博会可谓记者云集,其中不乏贺延光之类“大腕”,国内外各家媒体派出的数百名记者展开了一场新闻竞赛,值得欣慰的是《大众日报》的旗帜始终很为人关注,报道一直让同行和农民称道,我觉得自己没有给报纸丢份。 身历其中,不觉其累。当地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询问是什么力量激励着我如此拼命地干活。我说:“是记者的责任感。” (潍坊) 崔永刚 崔永刚:男,《大众日报》潍坊记者站记者。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