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码相机正在成为记者们的新宠。由于数码相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使图片处理和发稿的速度大大加快,不仅让许多专职摄影记者爱不释手,更让一些文字记者“一见钟情”、“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文字记者拿起数码相机,丰富了文字记者的工作技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文字记者所拍摄的图片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文字记者摄影功底有欠缺。有的文字记者虽然用上了数码相机,但对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并不清楚,对照片像素的大小难以把握,不知道将像素设定到什么标准为宜。一张很好的照片像素不足的话,很可能被挑剔的编辑放弃,有的存得过大,则需要进行剪切等程序,编辑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在进入“大图时代”、“厚报时代”的今天,选择2048×1536这个标准是最起码的要求。像素为800×600的照片,在对开报纸上只能做到二栏宽,像素为1200×800的图片在报纸上也只能做到三栏。但事实上现在报纸很少用二、三栏标准照片,大部分都是三栏四栏,很多是五栏、六栏甚至通栏、整版,而有的记者存储的数码照片像素达不到。 单幅图片质量不高。有的照片构图不均衡,有的曝光不足,有的角度不佳,有的图片信息量不足。更多的照片是似曾相识。尽管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但在选材上雷同,照片表现的形式也大同小异。比如关于农民种大棚蔬菜增收的照片就很模式化。 组幅照片场景难有变化。一组新闻图片场景单一,有的一组3幅图片全是中景,没有环境信息,没有人物特定表情。如果没有文字说明,很难理解出片中主人公在干什么,新闻的特性含量明显不足。 图片质量存在的上述问题不可避免地会给报纸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这些问题使报纸版面产生垃圾图片,会在文字记者中间产生不良的“用片导向”,个别文字记者产生偷懒心理。有的新闻材料适合文字采写,但由于写文字稿描述起来较为麻烦,不如图片省事,一些文字记者便拍照片,但拍的照片又不好,有的编辑碍于同事的面子,不得不用。用摄影去表现不适合摄影题材的所谓“创新做法”,这满足了一些编辑“有照为证”的心理需要。 生动的新闻图片是“一图胜千言”,由过去主张的“图文并重”到现在的“图文并茂”,图片在版面上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一定要把好“用片导向关”,坚持宁缺勿滥。对图片质量要从严控制,对总量也要加以控制。因为“量大不一定就美”,“做大不等于做优”。另外在鼓励文字记者举起数码相机的同时,也须从严要求,适合文字的要用文字来表达。编辑要杜绝人情稿,这点要向《中国青年报》学习。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该报派出了2名摄影记者去现场采访,但用稿时,一版刊用的却是花大价钱从法新社购来的精彩的单幅照片。他们没有像一些报社那样用自家记者的照片去对付。舍掉自家记者的图片而选用别人的精美照片,这种大度是值得学习借鉴的。这不仅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办报的高境界。报纸要及时对文字记者进行专业摄影技术的培训,提高拍摄水平。另外可给予鼓励政策,鼓励文字记者拍摄好图片。这样也会给专职摄影记者带来压力,提高他们拍好图片的积极性。 有人说,当一名摄影记者很难,难就难在与文字记者相比,他们必须多一个摄影家的艺术功底,与摄影家相比,他必须多一份职业记者的政治素养。但愿我们的文字记者在拥有良好职业新闻敏感性的基础上再上新的水平,拍摄技术更高,照片质量更好,让我们的报纸更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