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六期 

 

刘洲伟主流就是影响力
沈国麟 张志安
2004-06-16 15:32:46 

  刘洲伟:主流就是影响力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2003年年末《21世纪经济报道》内部联欢会上,刘洲伟在同事们的起哄声中上台唱了这首歌。一双运动鞋,蓝色的牛仔裤,有点发福的身材。一个记者听他的歌声,感触格外地深:“他是越长越胖了,那胖里有深深的疲倦。”
  2001年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就像一匹突如其来的“狼”,以其专业、锐利、深度的财经报道,快速崛起于国内财经报市场,开始吞食《经济日报》 、《中国经营报》等传统财经报的市场。只是这匹“狼”并非“来自北方”,而是来自南方——从诞生那天起,就踩在南方报业集团“巨人的肩膀”上。
  时至今日,这张报纸已满3岁。俗话说,3岁看老。作为主编,刘洲伟深感做掌门人“非常难”,但他始终以己之力,团结全国各地250多名编辑记者,力图让公众从3岁的《21世纪经济报道》身上看到良好的未来。

  总觉得应该做得更好

  刘洲伟大学里学的是气象学,后来又拿了新闻学的学位。他对新闻有一种热爱,这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系。“父亲原来是个军人,后来转入了公检法工作。在他眼里,记者是一个很有权力的职业,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力,能够为老百姓鼓与呼。虽然这个想法比较朴素,也是外行人的直观感受,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却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读大学时,很流行报告文学,他也非常喜欢看。很多报告文学是记者写的,这对他后来选择新闻有着密切联系。
  毕业后,刘洲伟南下广州来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报——《南方周末》。刚开始跑社会新闻,后来发现经济新闻比社会新闻更有深度,更符合他的性格。理科学习练就的逻辑思维在经济新闻的采写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多年以后,当他住进广州“丽江花园”宽敞的新居时,曾在一篇文章中怀念这段辛苦的日子:“写稿子到深夜的时候常有老鼠相对。我记得有一次冰箱坏了,后来发现是老鼠咬断了电线。”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南方周末》只有我一个经济新闻记者,从跑政策解读、学者观点开始,做过许多行业的报道”。他写下了大量在业界有影响、有分量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叫《非常原始积累》的专集。圈子里甚至有朋友称,刘洲伟的一支笔能决定行业的生死。
  从助理编辑到记者、驻北京记者,再到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新闻部副主任,刘洲伟在《南方周末》的职务不断变化,最后是经济部主任。他亲手创办了“新经济”版,但很快发现“新经济”的风格与《南方周末》不太一致。“报社也希望‘新经济’能缩版,这才使得我们真正下决心另找机会。”
   “另找机会”,需要审视度势。应该说,做财经类报纸是刘洲伟自己选择和被选择的结果。随着社会转型和阶层变化,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巨大影响,市场对财经类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需求在一定的时期会有一种征兆,即一个购买力极强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从社会形成上分析,中产阶层的财富正在迅速积累起来,这股力量需要更为细化的市场。而当时国内除《中国经营报》外,没有其他很强势的专业财经媒体。
由此,刘洲伟觉得,财经报纸大有可为。于是,2000年开始筹办《21世纪经济报道》。
  创业之初,困难很多。“过去的一年中干了前面7年里所有的活儿,太累了。”刘洲伟的心情非常复杂,“办《新经济》有11人,其中4人过来筹备,其他都要到社会上去招,心里很没底。不少人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依赖了很多《南方周末》的资源,其实,我们最初的资源非常贫乏,办公环境也很糟糕。一下子从熟悉的环境到新的环境,还没有适应过来。”
  “虽然在试刊4期它使用的是《南方周末》的发行渠道,但它迅速独立,成长。环顾周遭,报业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操纵变局,使沉者自沉,浮者自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表现迅速引起主流人群的关注。短短两三年,该报的发行量增至20多万份,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财经媒体之一。

  挖新闻就要挖到底

  “挖新闻就要挖到底”,这位从事新闻行业达10年之久的新闻人这样阐述自己的新闻报道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21世纪经济报道》时常以连续性、追踪式的报道在业界引起关注。
    刘洲伟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总体上讲除批评性报道外,还有大量的建设性报道、探讨行业规律和企业本身成长方面的东西,这部分的分量也不少。比如,其管理版、商业版、财富版、评论版等,建设性的内容比较多。“我其实不希望业内人士一直认为我们只会做黑幕不会做白幕。其实在我的意识中没有所谓的‘黑幕报道’,只有客观报道,没有所谓的批评性报道。”
  有一次,刘洲伟参加中国企业家论坛。有同行调侃说《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是狗仔队。刘洲伟这样给以回应:“在西方有一个说法,公共知识分子是社会良心的看门狗,我觉得狗也不一定是坏事。新闻上讲狗咬人,人咬狗……所谓狗仔是指小狗,中国媒体还是一只小狗。这次会议上企业家们提到一个要求,中国的媒体还是需要快速长大,长大的路上有非常多的障碍……我们国内企业家的声音在国际上听不到,主要是因为我们这只狗太小了。”
   有效信息结合商业逻辑的模式,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思路。刘洲伟崇尚新闻至上,允许记者在采编上花很大的成本。“新经济”的新闻风格在《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延续,做得好的时候甚至有左右逢源、呼风唤雨的感觉:“大事张扬,通过文体与包装将新闻效应无限放大,注重以内在冲突与矛盾展开揭示商业逻辑,非常善于讲故事,但不是虚构式的,而是将通过采访拿到的核心材料以‘秘法炼制’,不肯以粗糙底色示人,对文字的重视与逻辑链条、调查过程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不好当。在刘洲伟眼里,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首先要头脑清晰,专业性和逻辑能力比较强;其次在采访前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比如怎么看报表,基本的财经知识等),做到有备而来,准备充分;第三要勤奋,财经新闻容易把人养懒,以为打打电话,上上网就能写出好新闻来了,做久了让人会形成“路径依赖”;最后,性格上要善于与人沟通。
  现实中,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在敬业精神、新闻敏感、知识储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报纸面临的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人才外流,流向商业网站和外资企业。刘洲伟迫切期望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做到从业人员的收入与贡献相符;在团队管理层面上,健全培训体制,使新闻从业人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以精英的眼光看社会

  刘洲伟在设计《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年新闻报道框架与基本风格的时候,也许潜意识里是将原先“新经济”时期的做法推向极致,报道的标题和文章都体现出一股冲劲和一种锐气,结果使报纸拥有了非常锐利的个性。
    这种锐利的风格多少也跟他的个性有关。甚至有同事说,刘洲伟的个性对报纸的个性影响深刻。操作2003年年终特刊时,同事们提出其他选题都被否定,刘洲伟坚持要做自己敲定的《中国世纪》。当其他多数媒体都在考虑盘点的时候,他却“更感兴趣的是对未来图景的描绘和感知。预测未来是非常危险的东西,就像算命先生,但是我们希望对未来的图景提供一种参考。”
  “所谓‘中国世纪’是一种提问,历史学家汤恩比预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同时另一位美国政治学家提出,世界上不存在普适性的文明,越古老的地方可能越会诞生出与美国不同的文明,比如伊斯兰,比如中国。中国领导人前不久访美提出一些东西,叫和平崛起,可能是和平的姿态,不同于美国的姿态,杂糅了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我们非常感兴趣。”
  作为这份专版的主题策划人,刘洲伟把视角放在了历史长河中,把国外国内的各种思潮凝聚在一起,聚焦“中国和平崛起”,使得整张报纸富有理想气质和使命感。
“成熟不失锐利,进取但不急躁,精英但不傲慢”。刘洲伟重视报纸的文化风格。他要求员工们追求卓越、信仰新闻,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去观察、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塑造报纸的高品质精神气质:“既要做一份成熟的财经报纸,又不能被环境磨灭掉身上的锐气;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在浮躁的环境中沉下心来。做《21世纪经济报道》是以精英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但又不能使自己浮在水面上。”
  他曾在不同场合提到《21世纪经济报道》的“矩阵式管理”。“‘矩阵式管理’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新闻源那么多,北京、上海和深圳都要重兵布防。报纸先从板块来管理,我们的综合类板块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香港都会有一个小组,根据区域的特点,小组人数或多或少。板块的负责人在业务上直接管理各个新闻中心小组,同时每个新闻中心在区域上又都有一个小的管理团队实施管理。比如北京新闻中心有一位编委和两个新闻中心主任组成一个团队进行管理。”
  这种矩阵式结构的好处是在新闻采集上更加迅速,对区域新闻源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又保持了中心的控制力度。刘洲伟坦言,这种管理模式不算完美,操作中也有问题。从一周一期改成一周两期后,原先的系统显得无法应付。“记者离总部比较远,归属感不强,遇到事情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目前在研究组织架构是否要调整,因为外部市场、各种条件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改为周二刊后,对采编的要求大大提高。刘洲伟说:“主要从对新闻敏感性的反应,到开发,到新闻中心的采访力量以及编辑中心力量的协调,我们觉得这里面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协调上,出现所谓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在总部的编辑很难预先知道其他商业社会区域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敏感性就会受到制约,可能会产生新闻中心记者的判断和编辑中心编辑的判断产生差异。”

  主编需要左右逢源

  主流的标志是什么?主流就是影响力。中国主流财经报纸的主编这样定义“主流”:“我们要以服务中国最优秀人群为宗旨,关注政治商业领袖所关注的。我们要吸引最多的专业人士。”
    谈及当主编的感受,刘洲伟说:“非常难。人这么多,要管理200多人这么一个团队。作为一个主编,要担当许多角色。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我经常要和大家一起研究选题;对于编辑记者来说,我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管理者;对于资方,我是职业经理人,报社实行的是公司化操作;而在集团那里,我又有很多指令去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南方报业的领导下,着力探求集团领导和子报发展的平衡,探求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平衡。“主编需要左右逢源的素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如果我应付过去了,就感觉自己上了一个层次,能够得到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有人说,《21世纪经济报道》以超越常规的速度完成了从新锐商业报纸到主流商业报纸的蜕变。刘洲伟觉得这只是第一步,《21世纪》的目标是要做中国的“华尔街日报”。他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还有一段漫漫长路要走。“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周二刊的产品规律还没有完全摸透。当时,我们做调研的时候,觉得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现在做下来,觉得很辛苦,虽然比前一段时间要好,但总觉得有些感觉还没找准,这大概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吧。”
  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起来的,《华尔街日报》也不是一天所能造就的。办财经报纸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阅读《华尔街日报》已成为美国主要商界人士、政界人士、机构投资者每天的必修课。
  “我怀疑中国的商界是否有这样的习惯。中国财经类报纸的运行环境跟美国有着太大的差距。整个社会还处在发展阶段,投资者市场还没形成。众所周知,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市场,而且从中国股票价值本身你可以揭示某个上市公司真正的价值,但是你揭示的价值跟公司所表现出的股价有时是零相关的东西,所以这个东西对投资者到底有什么指导和意义?炒股的人不会看着你的报纸去炒股。另外,整个上市公司年报这块市场是被证监会批准的几家报纸完全垄断的,这对于其他财经类媒体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利条件。”
  刘洲伟认为,今后财经类报纸会朝日报演化。目前,日报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做日报需要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没有时间表。一切取决于市场。市场就像上帝,该出现奇迹的时候自会昭示。”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大象无形与留白
下一条:弃形象广告 树媒体形象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