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单纯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平面设计的当代主流,迅速、有效地传达信息成为平面设计的时尚追求,报纸版式设计走向清峻简约:倡导减法式编辑原则,少用装饰,强调留白。而留白,则要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 2002年3月11日这个版面,看起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确,这一天的《大众日报》一版与2000年8月28日的《大众日报》一版(见本刊今年第四期《视觉重心与图片——获奖版面得失谈之一》),在设计思路上如出一辙,仅从上半部看,都是报耳区放组照向报心区下垂,都堪称“报耳活,全版活”的样板。这本来就是非通栏报头区的报纸吸引眼球的看家本领。在四栏报头的固定框架下,想把版面做得好看些,变来变去,就那么几套招式。 作为省报,这就是一个常规得不能再常规的常规版面,“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请注意报耳区和报底区)少。头条那是必须处理好的。报耳区《栽下绿色 栽下希望》的组照(这组图片应属“自选动作”)与头条“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那种暗喻式的观照与联系,从编排逻辑上看,可谓煞费苦心。《栽下绿色 栽下希望》组照的3幅图片与报底区《关注精彩》栏目(导读也属“自选动作”)中的3幅图片遥相呼应,并与报心《铁路代表憧憬明天》和头条下方《“科学消费”咨询日》两幅图片构成阶梯式排列;“一周新闻观察”放报心区偏下,一般言论类稿件很少能在一版的这个区域占据这么大面积,而且文排活体,与四周消息、通讯类稿件的文走报宋形成鲜明对比,文字本身形态的差异丰富了版式编排的多样性,使整个版面在沉稳和秩序中富有变化和节奏。 从现代报纸的意义上说,这个版面的得意之笔应当是报底区通栏横置的导读。2004年3月15日,《大众日报》新一轮改版,一版的导读设计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样态,只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了些改进和不同,起码彩印效果要比黑白版上了一个档次。现在看,导读已成为大多数报纸一版的必备栏目,但在两年之前,作为一张省报,能在一版出现这样“较为讲究”的导读,应当说是先走了一步。 导读,应当说是报纸杂志化倾向的重要展现之一,它让报纸的一版更像是杂志的封面。从广义上说,导读是通过版面元素的组合引导、方便读者快速阅读;从狭义上说,导读是指报纸一版开设的导读栏目,为读者了解厚报内页的内容提供指南。美国报纸的导读设计理论认为,好的报纸应当像一幅地图,读者能够轻易找到他需要阅读的新闻在什么位置。导读就是引导读者找到所需新闻的那条快速通道。除索引功能外,导读还能增加一版的信息量,弥补转版带来的不便,符合厚报时代的抛弃型阅读。像这个版的导读,至少为一版增加了5条以上的信息量,包括:经济新闻“蓝龙轿车烟台下线”、政治新闻“青岛惊现百人华工名单”、国际新闻“哈勃重返探索宇宙之路”、城市新闻“省城规划建设今年大戏连台”和体育新闻“泰山海牛双双报捷”。整个版面由于导读区的出现变得更富国际化视野,新闻的选择也更趋多元化。导读做得好,会让一张报纸的一版升华到那种“方寸之间,风云际会”的境界。 销售方式以零售为主的报纸,或者说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一般把导读放在报头区周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道理与主片放在版面上半区一样,主要是为了对折上摊时“卖相”更吸引读者。尽管从位置上看,明显不如放在报头区周围,但导读通栏横置在报底区也自有其站住脚的理由,这种导读的设计显然是让位于重要新闻,让位于视觉冲击中心(CVI,Center for Visual Impact的缩写)的排它性。采用这种设计的报纸所依托的设计理论是:既然主片已经在上半区了,那导读就离它越远越好。因为每个版面只能有一个“CVI”,任何出现在同一个版面上的另一个“CVI”皆属“噪音”,它们之间会彼此干扰,会造成读者视觉心理和脉路方面的疲劳和迷惑。 导读上一版,是省报由传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的结果。从样态上看,省报一版的导读大多由图片和标题组成。两年前的《大众日报》是这样,两年后的兄弟省报还是这样。其实,有些内容的导读仅有图片加标题显然还不能挑动读者对内页的阅读欲望,加上简短的内容提要,把新闻的精华提炼出来,效果也许会更好。一般较大的稿子用这种“图片+标题+提要”的导读样态,会更能抓住读者。在这种样态的基础上,导读还有许多变式,有的甚至堂而皇之地以“CVI”的身份出现在版面中九宫交汇的4个临近点区域,2004年新一轮改版后的《大众日报》一版较多地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版变得好看了。 说老实话,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块版,其悖论式的二元化特征足以令人汗颜:导读区的明朗、清爽与新闻区的密不透风,新闻区的敢用、多用图片与图片大小比例失当、主次难辨等等,应当说在版式样态上基本未挣脱前现代报纸的窠臼。特别是新闻区文稿、图片等模块之间留白不足,或者说根本就没留白,再加上头条近80行高的竖题和右侧文区题区都铺有灰底的竖题单栏倒头条,使这个版从整体上看显得不那么与时俱进,也不太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要求。 产生、嬗变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认为,平面设计应当寻求合理、有效的传达功能。在这样的观点主导下,简洁、单纯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平面设计的当代主流,迅速、有效地传达信息成为平面设计的时尚追求。无论作为商品,还是作为产业,报纸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浸泡中,从上个世纪的后几十年开始,其版式设计就已经出现了清峻简约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的出版年份是2002年,而其实早在两年之前,也就是对报纸版式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0年,全球最佳报刊设计评选委员会对参评各报的审定就已经开始启用这样的标准:倡导减法式编辑原则,削减超载信息,尽量减少装饰性元素,即“Pure Design”——纯净版面。 “Pure Design”推崇“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认为过多的装饰性元素或重复强调会导致读者的抛弃性反应,种种视觉花样的轮番轰炸会使人为刻意的花哨形象失去震撼效应,无所不用其极的冲击力也会麻痹人们对种种新奇独特形象的视觉反应。“Pure Design”为读者提供的是视觉畅游的可能性,其版式设计理念“进口”中国后,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同化,一般具有以下6点特征: Ⅰ、减少栏数(宽报的趋势为6栏),栏距由一个字增加到两个字,模块之间的竖向分隔空起码3个字,用空白(无形线条或抽象线条)完成竖向分隔; Ⅱ、淘汰底纹、题花等阻碍视线顺畅流动的装饰性元素,改用纤细清秀的正线完成横向分隔; Ⅲ、简化标题制作,题区内文字居中居左不均分; Ⅳ、浅墨淡彩,严格规范主色调和常用色; Ⅴ、头条、图片不围框,排斥“重复强化”; Ⅵ、尽量减少“Logo”,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少办精办栏目,或者说少挂“牌”。 “Pure Design”的核心是在版式设计中引入版面第四元素——空白。根据视觉物理美学原理,实空间占据相应位置后,应当配有相应量的虚空间,以调整视节度,使张力和动势得以释放与延伸。视觉心理学中所谓的虚空间其实就是版面设计中的“留白”。换句话说就是,在主体四周增加空白量,可以使被强调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在新闻四周适当留白,可以使那些经过减法处理的新闻在版面上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版面上的留白其实就像生活中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沉默。被誉为“美国公众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那篇著名的《沉默的美学》中就说过:“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话的一部分。”用中国古代智者老子的话翻译苏珊·桑塔格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这8个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沉默是生存的方式,留白是布局的规则,当然,绝对可以把它们都作为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去把握。所谓有无相生、计白当黑、欲擒故纵、意到笔不到、书之妙趣在无笔墨处,等等,悟透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张鸣雁)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