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气象新闻日益受到平面媒体的广泛关注。关于天气预报的消息,大多刊发在报纸最突出的位置上,越来越多的报纸还开辟出固定的版面,专事气象新闻的报道。而在由中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完成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天气预报排在收视率排行榜首位。做好气象新闻报道,就必须从气象新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等方面下工夫。
科学性:气象新闻的第一要义
“你们报道的天气预报咋不准呢?”假若有读者这样说,记者就该给自己敲响警钟了:在写气象新闻的时候是否作做了到科学性、准确性?
气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天气预报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它是气象科技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研究分析,集体会商得出的预报结论。很显然,气象新闻务必要讲求科学性、准确性,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与发挥。
首先,要有严谨的态度。记者拿到气象材料后,认真分析天气形势,多和气象工作人员会商,统一意见,统一结论。此外,文字表述要准确,在涉及到一些气象术语的时候要解释清楚,尽量少用缩略语。
其次,分析要客观准确。气象信息涉及面极广,为了让读者从多个视角去了解气象动态,记者常常要在天气形势、生活建议等方面作出分析。因此,在写作中词句一定要准确客观,力争每一句话都言之有据,以免误导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切忌“抢新闻”。对气象部门而言,最近的,预报得最准。因此,在报道异常天气及其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时,必须慎之又慎。像“大风降温”、“节日天气”、“霜冻警报”等,均是超前的新闻,报道起来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最好邀请气象台来发布,而不应个人采写报道。
实用性:气象新闻“生活真需要”
气象新闻的实用性,就是报纸提供的气象信息能让读者记得住、用得上,让人感到“生活真需要”。
首先,要对气象信息进行取舍。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气象信息都是读者所关注的,读者可能关注明天是否会下雨,也可能关心未来3天气温高不高,但是,天气影响系统等方面的专业分析,似乎不是读者普遍关心的。因此,记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筛选气象信息,不应对气象台提供的材料“有闻必录”。
其次,对重点信息予以突出处理。这就要求记者把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天气情况告诉读者,不重要的东西少说或者不说,这样做可以减少干扰信息,使读者对重要信息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盛夏持续高温,人们最关心的是天气会热到什么时候,热到什么程度;再比如梅雨季节,暴雨不断,人们关心的是暴雨有没有造成灾害,如果我要出门,哪些地方不能去……
第三,细化气象信息。紧密围绕读者的工作和生活做气象文章,可发布上下班天气、明日晨练指数、能见度、风寒指数以及降水概率等方面的气象数据,深入细致地为读者提供非常实用的信息资讯,效果不言而喻。
第四,记者还应该了解农时物候、民俗谚语等知识,并把他们融入到新闻报道中,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才能吸引读者。
服务性:气象新闻增值的法宝
笔者以为,做透服务性,是气象新闻增值的重要手段。
首先,气象新闻报道要有全球视野。目前,大多数平面媒体气象信息传播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天气预报时间短、信息量少,报纸气象栏目设置趋同等不足,以“本地天气预报”、“全省天气”为主体栏目,亟待对全国天气、旅游景点天气乃至世界各地天气予以关注。因为,基于旅行、出差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读者有着对本地区之外的天气进行了解的需求。
其次,要做好专题性气象新闻报道。推出像“元旦天气预报”、“春节期间天气预报”、“黄金周气象报道”、“高考天气预报”,以及某些时令节气等专题性报道,易于使报纸获得在读者心目中的认同感和公信力。
第三,打造气象新闻专版品牌。实践证明,报纸要想把气象新闻的服务性做深做透,开辟气象新闻专版是一趋势。2003年12月底,《齐鲁晚报》适时推出了气象资讯版,以气象消息为重要报道体裁,同时刊发气象新闻图片、气象地图等,多样化的气象信息,顿显强烈的气象服务意识,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