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处理中,没有什么比压题片更自由的了。你可以用一幅新闻片,一旁作文字说明,也可将说明放文章后。还有一种压题片是和文章无关的,编辑拿来,不过是为了点缀版面,当然,其画面也必须暗合了文章主题,否则,就真的是张冠李戴了。看起来,后一种压题片自由度大,只要“暗合”即可,你可以候选一千幅照片来对应一篇文章,现在网上、画册等等资料有的是,只要无特殊版权,尽可拿来用,更是随意到“无法无天”了。但,往往也惹麻烦。 《农村大众》报有个颇受读者关注的栏目叫“倾诉”——倾听读者倾诉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委屈,编辑略加点评,正确引导,几乎原样刊登,引起读者的共鸣,以加强可读可用性,拉近报纸与读者的关系。有一回刊发了一位女读者的倾诉,这是位善良又不幸的乡村女人,年龄不大却离了3次婚,如今孤独一人。自从这位女子上报纸后,编辑就来麻烦了。时不时有男性读者来信来电表达了对这位女子的同情,并愿意与之联系,甚至愿意成为她的第4位也是最后一位“如意郎君”。对此,编辑们总要议论一番,说天底下还是好心人多,但又有些疑惑,过去也发过此类倾诉,并未引得这般热闹啊。忽一天,责任编辑翻看那期报纸,恍悟:都是压题片惹的祸!原来,编辑顺手压在标题上的,竟是从美术资料上剪下的一位美丽又略带忧郁的女孩儿的照片。由此,让人不得不“慎重”考虑:压题片还有哪些误导效应?会不会一不留神,再惹出一场官司来? 再譬如,“3·15”打假,文章里列举了种种假冒伪劣商品,标题有时需要压个片,就须十分慎重。都知道照片上与假冒无关的产品不得露出人家的商标、名称等,其实还不够,连产品的特殊外形也不得堂而皇之露面,否则也有误导之嫌。还有,你揭露了一个卖注水肉的商贩,可要小心,莫把不相干的周围肉贩也一网打尽,统统网罗到你的压题片中去。这里,多半是批评性监督性的报道易惹祸,虽然压题片往往不加文字说明,但所配的那篇大稿子,不就是活生生的大说明吗? 压题片在副刊类的版面用得多,本身说明了它的位置和特性。还是以《农村大众》为例,过去乡情版往往找一张优美的乡村小景照片来压题,有原野草地牛羊成群的,也有海边的夕阳渔归,但用多了就显重复、乏味,有时编辑为找一张有点特色的照片遍翻来稿,一筹莫展。后来想明白了,乡情关键是一个“情”字,一束玫瑰,几张灿烂笑脸,片片晶莹雪花都能代表不同的情。甚或完全抽象的线条、黑白色块组合也能体现不同的情,比如,杂乱拥堵的线条给人以烦闷感,而清爽整洁的线条则代表秩序、条理和稳定;大块的白衬托黑显得孤独遥远,大块的黑衬托白则压抑和恐惧。这些,都可准确生动地配合版面需要,且资料来源多多,随你想像配套就是,再也没有了找不到照片的困惑。应该说,用抽像些的压题片替代传统写实的压题片,除了取材方便适应性广等优点外,还有一个最大好处是没有人对号入座,产生误解。譬如前面离婚女那例,倘压上一枝风中清冷的花或几弯柔细如水的线条,其气氛或许更好,还避免了麻烦。只要你用具体的人的形像压题,无论丑的美的,读者肯定往文章上靠。当然还有个简单法子,在照片上注明“与文章无关”,却总显笨拙。 几乎任何副刊类的稿子都可用图片压题美化甚至深化主题,卫生、科技、法制……只要思路放得开,便如鱼得水,有时挑压题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倘若一定要强调传统意义上的配合,图文高度一致,严丝合缝,不光编辑皱眉头,读者怕也要跟着皱眉头了。 (济南)肖春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