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齐鲁文化

走进百年威海水师学堂

2004-09-16 00:00:00    作者:□ 本报记者 彭辉 本报通讯员 郭阳   来源:SRC-75  


  我国目前惟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清代海军学校威海水师学堂,历经
114年风雨,经过3年紧张修复,在甲午海战11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走进威海水师学堂,如同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一幅幅生动的历
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刘公岛西端,1890年开办,是清政府继福州船
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学堂之后创办的第四所培训海军军
官的学堂。国内已有3所学堂,为何还要创办威海水师学堂呢?这与
丁汝昌和李鸿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89年,北洋海军成立的第二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呈请李鸿
章代奏设立威海水师学堂。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李鸿章认为,“北洋现有各师船需才甚殷,非多设学堂不
足以资造就。堂内学生课程有洋文、洋语、史论、算学、海图、星象、
测量、格致诸物,必须研究数年,方能略窥蕴奥。及挑入练船,又须
练习风涛、沙线、帆缆、轮机、枪械、雷炮各艺,计非十年之久,不
克毕业。是则水师学堂之设,实为海军切要之图,仅止天津一堂,储
才无多,恐难敷用。”(《威海添建学堂片》,《李文忠公全集·奏
稿》,卷七十二)
  其次,威海卫是北洋海军基地,包括练船在内的所有北洋船舰常
年驻泊在此。《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驾驶学生在堂习业四年,毕
业派上练船学习船艺一年,送回堂再习三月,然后拔入枪炮练船再习
三月,考试如式,派归兵船差遣补用。”因此,丁汝昌认为:“设立
威海水师学堂,俾堂课之余,能获实地兼习枪炮、雷学、船艺等,毕
业后即可直接赴舰服务。”(包遵彭:《中国海军史》)
  获得清政府批准后,学堂于1889年动工,共建房屋近70间,占地
面积近2万平方米,花费购地银、工料银近万两。1890年6月3日,威
海水师学堂开始授课。
  1889年冬,北洋舰队照例到南方操巡,顺便为威海水师学堂招收
学生。由于舰队在各地都是短暂停留,没有足够时间在社会上公开招
生,生源多是在上海、香港、福州等地停留期间由舰上军官引荐的家
乡青少年。由于北洋海军军官多是福建人,所招学生也以闽籍居多,
平均年龄在15—18岁。这次招生除36名正式学员外,还招收10名自费
生。他们随舰队到达威海基地后,随即开课。由于4年之后威海水师
学堂停办,这46名学生成为威海水师学堂第一届也是惟一的一届毕业
生。
  水师提督丁汝昌兼任学堂总办,下设委员、提调、总教习、洋文
教习各一名,汉文教习两名,配有敏捷、康济、威远、海镜4条练船,
开设有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和舰炮操法、轮机、天文、地理、泅
水等30余门内堂和外场课目。所有规章制度、管理、奖惩等均按天津
水师学堂章程办理。由于威海水师学堂地处北洋海军基地威海港内,
北洋海军的设施均可作为学员实习之用,部分教员也由北洋海军的教
练兼任,学员在学堂学习的同时,可上船实际操作练习,这是其他水
师学堂所不及的。
  威海水师学堂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吴纫礼系威海水师学堂毕业
之首名,历任北洋、国民政府之要职,中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曾
任安徽省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军事
委员会委员。罗开榜也历任国民政府陆军部次长,代理陆军部总长,
中将军衔,1912年任段祺瑞组建的定国军总参谋长,1924年任段祺瑞
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高参。另外,杨教修、崔富文、李圣传均在
海军服役,也成为著名的海军将领。
  威海水师学堂毁于甲午战火,战后,部分学生转入天津水师学堂
继续学习。1894年甲午战争后至1944年刘公岛伪海军起义期间,威海
水师学堂曾先后被英国和日本侵略者占据。新中国成立后,学堂为中
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管理使用。
  威海水师学堂残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小戏楼、旗杆座和英国皇
家海军陆战队营房、军官宿舍等。尽管历经100多年的战火洗礼和岁
月沧桑,早已年久失修的威海水师学堂仍是我国惟一一处有迹可寻的
清代海军学校。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水师学堂收归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并在多方关注和支持下进行
了修复保护。
  修复后的水师学堂主要分为清代水师学堂核心区、学堂建筑被毁
遗址展示区、英租时期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营房及军官宿舍区、水师
学堂露天训练场等4个展示区,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水师学堂的历史原
貌。

lh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