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山东新闻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

2010-11-23 09:1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规划》明确指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王仁元

    2009年 11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我国第一个以“ 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规划,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一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对贯彻落实好《规划》,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狠抓了《规划》的组织实施。各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抢抓机遇,迅速行动,牢牢把握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这条主线,全面落实《规划》,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力求率先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国家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范例

    《规划》明确指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同时,国务院要求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有利于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为我国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范例。

    首先,《 规划》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通过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增强辐射,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龙头。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近 800多万亩未利用地和近 1500万亩浅海。发挥好土地资源优势,就是要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形成全省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支持资源循环利用,深入推进“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加快构筑循环经济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发挥好土地资源优势,还要建设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强化功能区划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重点开发荒滩盐碱地,有效保护湿地,推动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土地配置的市场化水平,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开发。

    第二,《 规划》的实施探索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新模式。百余年来,在海、河、陆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要求在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高效结合,走高效生态经济的道路。《规划》明确要求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而高效生态经济是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所谓的生态经济,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经济形态。一年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力求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探索了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 规划》的实施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建设和发展工程。《规划》的实施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与环渤海地区、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了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工农业发展的促进、保障和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工业集约发展、工业竞争力提高促进了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提升,工业反哺农业以及技术研发、产中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发展基础,选择那些成长较快、带动强、需求旺、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作为着力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融合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紧紧围绕高效生态经济,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行业,形成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相融合、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规划》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全国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视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全省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批示和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规划》要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组合特点、生态和经济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多重目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培育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生态保护型的生态经济体系,增强了本地区、全省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工业系统的生态重组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

    (二)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港口、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设施建设,增强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能力。加大港口投入力度,对港口建设给予政策扶持,着力打造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黄河三角洲现代港口集群,临港产业区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按照“完善公路、拓展铁路、提升空港、打通管道”的思路,初步建立了海陆空一体化、全方位、高效率的疏港交通体系。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园区集聚土地、政策、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科学规划,实行了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突出生态优先原则。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了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环保优先贯穿于开发建设全过程,严把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着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绿化工程、国土整治、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立足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施更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倡导节能降耗,引导企业争创环境友好型企业,保护了生态环境。坚持集中集约、高效开发,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定位后开发、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合理利用岸线、港口、土地、水、矿产、海域等各种资源,实现了有序开发。

    (四)科学开发未利用土地资源,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土地配置的市场化水平,推进了土地集约高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综合开发”的思路,积极开发好、利用好未利用地,科学规划了未利用地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严格执行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有关规定,保护区内严格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内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开发区内科学有序、节约高效开发,对分布集中、具备开发条件的宜农、宜渔荒滩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将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收到明显成效。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审批、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未利用地开发新机制,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了未利用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五)加快区域金融业发展,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水平,关系到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关系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关系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能否加快发展。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施区域信贷政策倾斜,进一步扩大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信贷投放,采取了若干积极措施。比如积极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推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培育上市资源,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高风险管理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区域金融发展活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六)加强社会民生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建设力量,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居住社区化进程,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发展县 (市)城,加快建设一批中心镇和特色镇,统筹规划工业、商贸、居住区,增强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三、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重在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关键是思想要更加统一,认识要更加到位,行动要更加自觉。要充分认识到,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的重大措施,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建设生态文明指示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动力所在,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中明确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要创新区域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重在体制创新,《规划》顺利实施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权责一致、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区域内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埋头苦干,深入贯彻落实《规划》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创业精神,强化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注重从战略和全局上思考问题,研究把握大江大河三角洲的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务求实效,敢于打破常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能,抓好规划实施、重大政策研究、重大项目协调、重要信息反馈和区域合作等工作,做到重大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项目统一布局,及时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省有关部门和各有关市县要多做协调沟通工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全省上下都要热情关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行动,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集聚生产要素创造了条件,随着《规划》的进一步实施,政策环境将越来越好。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一定能够加快发展,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

  相关连接

  黄三角高效生态区建设快速推进

  从莱州湾畔到滨北新区,从黄河入海口到盐碱滩涂,在黄河三角洲2.6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正在焕发勃勃生机。各类优质生产要素正在集聚,众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快速膨胀。
  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和《规划》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开拓进取,扎实工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绩。
王云峰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